第596章 最是別離話桑麻(第五更)

第596章 最是別離話桑麻(第五更)

“井管和井頭我們不拿走,我們用這裡的礦石做新的,給你們留下個土高爐,你們此地許多年前開始就用煤炭冶煉鐵礦石。

這個是墊子,多給你們留兩套,這個用羊皮做的,豬皮、牛皮全能做,記得看大小和厚薄。

咱的井選在凹陷的地方,如此地勢低,即便乾旱的時候,依舊能打出水來。

往後儘量喝井水,河水有時候太髒了,如果有條件,就燒開了喝……”

下丘村的人在給大同縣城及周圍住窯洞的百姓打完井之後,開始講解。

等着密封用的皮墊壞了,百姓要自己想辦法去弄皮子,兔子皮一樣能用。

不僅僅水井的事情,還有餵雞的步驟,大同有窯的,而且是名窯。

能燒窯必然能夠有餵雞吃了補鈣的東西,大同窯從此地爲遼國的時候就存在着,元朝的時候更是燒了不少好瓷器。

附近有鐵礦和煤礦,許多以前就有人開採與冶煉。

除了這些,便是捕魚後把魚肉吃了,魚骨頭磨成粉餵雞,配合着石膏粉,下軟殼蛋的雞的蛋殼立即硬起來。

軍隊在工匠的指點下用洛陽鏟挖窯洞,其他的地方建高爐和水泥窯。

當高爐與窯建好,等着乾的時候,小麥開始收割,大家拿着鐮刀幫忙。

工匠們製作設備,腳踏式脫粒機,孩子們挎個籃子拾麥穗,不時互相聞聞,臉上都抹了粉,香香的。

大同的百姓高興瘋了,他們看到有人跑去山上找石頭,回來幫忙鑽石磨,大大小小的石磨在工匠手上像藝術品一樣被鑽出來。

有更多的窯洞住,有隨時能壓水的水井,有那麼多的石磨、石碾子、石舂、石磙。

軍隊幹活速度太快了,工匠手藝了得,這就是太子殿下和秦王殿下的隊伍。

石磨是用鑽頭來刻的,不是用鑿子一點點鑿。

掛上蒸汽機,雕刻石頭的速度才快呢!

還有燜焦的、洗煤的、製作蜂窩煤的,山西就不缺黏土,煤泥一混合,就是蜂窩煤。

大家吃喝後的廁所,全是肥料,現在不能拿出來用,需要漚,必須發酵好了,再撒上石灰殺蟲殺菌。

等到了大豆與高粱相繼收穫完,再種冬小麥的時候,這個肥才能用上。

當地的百姓這輩子就沒遇到過如此的情況,有若做夢般。

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大明最精銳的軍隊、最好的工匠團體、最先進的技術、最完善的指揮體系。

“產量平均減一成,還是抗不過倒春寒,關鍵在於缺少輔助工具,比如地膜。”

里長向朱標和朱樉說明情況,麥子已經收完了,正在翻耕上肥。

朱標兄弟二人知道什麼是地膜,下丘村的實驗室能造出來,鋪在地裡,又能應對乾旱報溼,又可以保溫。

尤其是大地種菜先育苗,地膜扣上,菜苗在天冷的時候開始生長,剛剛暖和,正好移栽,比正常的菜早一個來月。

大棚裡育苗就這麼幹的,始終先人一步,種瓜更厲害,別人的瓜還得等成熟的時候,這邊的瓜上市了。

“里長,咱還是覺得大棚比較好用,地膜做不出來,難度太大,看伱們的製備,成本高到難以承受。”

朱樉還是認爲大棚好,尤其是培育蔬菜秧苗方面。 實驗室的東西確實神奇,可惜無法工業化生產,只能知道有這種東西和技術。

朱標同樣放棄地膜:“教大家如何使用高爐,順便再建平爐鍊鋼,咱走的時候百姓就知道怎麼用了。

有人願意過來投資,就讓他們投資,講好條件,不能讓人平白佔便宜。

這裡有天然鹼嗎?有的話咱們燒玻璃吧!能燒陶瓷的地方就有燒玻璃的原料,就差個鹼。”

他現在越學越聰明,都知道怎麼造玻璃和炸藥了。

“殿下,這裡有鹽鹼地,可以熬土鹼的,沒有方便挖的鹼礦。”里長給出答案。

“那不就完事了?能夠來回轉化,想提純就提純,想要燒鹼就有燒鹼,想要純鹼就有純鹼,這個我就能做。”

朱樉來精神了,簡單,他會,一點都不難。

朱標一樣點頭,對,我也懂,化學很神奇的。

“做嗎?咱們最多再呆半個月,把事情處理完去北平。如果一起努力,可以弄出來二百畝大棚。”

“行,讓大家加快速度,如此可以給陽曲縣那裡冬天提供新鮮蔬菜,我留人手負責,二弟不能再扔人了。”

朱標選擇做下來,他知道一個大棚對於當地的影響有多大,百姓冬天能吃到蔬菜,補充葉綠素與維生素。

他既然來一次,下回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能爲百姓提供些東西就提供吧!

他下令,原來這裡有的陶瓷窯,幫着燒下耐火磚,再用耐火磚建玻璃窯。

本地的百姓跟着忙來忙去的,知道減產一成,卻不難過,因爲大豆的生長週期短,即便沒有完全成熟,煮着也能吃。

隊伍之所以再次再停留半個月,是爲了讓小雞孵化出來,並且讓老母雞帶領,否則種完地就走。

那些拿自百姓的雞蛋,最後會選擇出苗的還給百姓,按照比例算。

比如百分之七十,百姓給十個蛋,就還給百姓七隻小雞。

藉着這個時間,還能捕魚,修修路、建幾座石頭橋或木頭橋,清理下溝渠。

讓百姓自己去修那條路和搭一座橋是很難的,百姓不懂技術,得請人,或者官府幫忙找來人。

這之前是元朝的地方,現在官府組織不怎麼好,精力全放在了軍隊上,一個個衛纔是重點。

工匠們出手,小船負責在小河裡幫忙,寬幾丈的小河纔是百姓最需要有橋的。

再寬的話,就用船了,平時大家走的路不遠,就是過河難,有時候得繞很遠才能到對岸。

五丈寬的河,不漲水的時候往裡放大石頭,踩石頭走,漲水就沒辦法了。

有了一座橋,什麼時候都能過,還不用擔心不小心掉進去。

百姓就這樣看着一座座橋修成,一個個大棚建好,田地種上大豆與高粱,再學習下如何處理收割時間差。

當一隻只小雞喳喳叫着跟在老母雞身後學習本領的時候,隊伍整隊完畢。

一個個地方的百姓羣落中的人跑出來,跪在路邊哇哇大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