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广告屏蔽插件

多年坚守,做站不易,广告是本站唯一收入来源。

为了继续访问本网站,请将本站加入您的广告屏蔽插件的白名单。

金瓯重圆 第143章

若能收复开封,则大半个河南便已在握,刘钦不能不怦然心动,看向周章的神情便有些欲言又止。

他目露期待,好像希望周章再说些什么。周章何等聪明,又同他相识有年,自然明白,却只是道:“蒙陛下垂询,臣不敢不尽忠言事,以误陛下。”

“开封城高池深,城中又多粮谷,据兵部探得的消息,其城中粮草足可支两年有余。商丘既下,开封定然有备,各部兵马,只陆将军一支较近,仓卒间难有后援。以此一旅孤军,如何能克彼坚城?俟夏人援军一到,势必进退两难!”

他所言实在有理,刘钦反驳不得,不免大失所望。一旁,薛容与原本插不进话来,却忽然道:“陛下何不问问前线大将们的意见?朝廷毕竟相距过远,许多情形不能尽知,庙堂定策,恐怕未必……”

他没继续说下去,在场另外两人却均各自会意。周章微觉困惑,向薛容与看去一眼。

大势如此,谁来定策有什么差别?就是陆宁远今日在此,料他也绝不敢说出要收取开封的话来。

在他心里,薛容与实在不是为着讨好刘钦便什么话都要顺着他说的人,实不知他这样说是何用意。

再看刘钦,经他一劝,果然又生了几分侥幸,点点头道:“一会儿便修书前线,然后再定大计。只恨车马太迟,来回总要平白耽误几日,留的时间更少了。”

陆宁远会如何回复?这一刻,周章和刘钦心中同时升起这个问题。

周章心道:陆宁远非沽名钓誉、好大喜功之辈,料他不敢大言负国。刘钦却忽地想起陆宁远去凤阳赴任之前,不打招呼在他头顶摸的那一下,心中明白,只要他在去信里稍稍表露出想要当先收取开封之意,无论再难,恐怕陆宁远都要尽力一试。

刘钦想到那时,不由沉吟片刻。陆宁远很少说什么情话,有时又好像全身上下每一处都在爱他,对这爱刘钦已经见怪不怪、几乎可以泰然处之了,这突然的怜意却像是烧热的铁,不提防在他身上烫出个洞,将他从前到后、霍地洞穿了。

他竟敢!

那时候,陆宁远很快回神,带着几分难为情,补救般地抱了抱他,不让他看自己的脸。刘钦也从一瞬间的震惊当中回神,扳开陆宁远使劲一推,就将他推倒在床头边上。

陆宁远烫出的洞还在他身上,不住有风从他胸口当中丝丝缕缕地涌入,于是掩饰一般,这次他将比平时更加猛烈、更不留情的疾风骤雨布下,简直无温柔可言。

陆宁远却尽数全收,非但如此,还将两手从他背后紧紧环过,曲起的腿绞紧了他——就连那条病腿,也奋力贴在他身上,打着哆嗦、一下一下地使劲。那两只不肯片刻闭上、一直看着他的眼睛……

陆宁远几乎没有吭声,却像是一道水浪,要将他席卷而去了。

那封信要如何写?刘钦在周章和薛容与的注视下回神,暗暗思忖着。信里可要透露自己心中真正所想?还是不做干扰,要陆宁远自己判断?

旁边,薛容与见兵事议论已罢,接下来就该算账了,打点起精神,又来奏事。刘钦也将心思一点点收回来,先不去想到底打哪里,转而落到摆在眼前的这一道难关上面。

然而这天晚上,在场三人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江北形势竟翻然一变,一日数警,连连告急,莫说是在南阳开封间抉择到底先把哪里收入囊中,今日还在高歌猛进的陆宁远,竟然也身陷险地,死生只在一念间!

第239章

“楚室亡囚,是何岁飘流吴国。追旧恨,避兵江上,潜身芦荻。父怨方酬魂未返,君恩欲报心犹赤。待从头,再踏越江山,兵方戢……”

赶上李太后大寿,这几日宫里搭起了戏台,每天总要唱上几个时辰。伶人拉长了音调,唱得咿咿呀呀,每一句都要拖上许久。刘钦下朝后便过来坐了,脸上几乎不见笑意,不知听去了多少。

此刻在他心里,实在揣着几件烫手至极的事,他面上却不肯显露一二,时不时跟随母亲的叫好,微笑着轻轻点一点头、品评几句,除去眼角的肌肉时不时轻轻跳动几下之外,几乎瞧不见什么异常。

“下官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也……”

李氏掩口惊讶道:“倒是出新的,以前从没听过。这是什么?”

刘钦没有马上回答,朱孝身后的弯下腰代他道:“启禀太后,这是《浣纱记》的第四出。”

李氏点点头,“伍子胥我倒是听过,死后被投江的那个么?”

朱孝答:“正是。”

李氏不爱读书,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听戏文,这次为她做寿,刘钦便从宫外请了几个戏班子连唱了数日。

虽说大多数都是李氏早听得烂熟的,但换了宫外的人唱,总还是有几分新鲜。对刘钦的一片孝心,她毕竟还是受用,不意今日竟听见了曲以前从没听过的。她一时颇有几分兴趣,专心听曲之前,先看了刘钦一眼。

刘钦看着戏台,好像全神贯注,搁在桌上的左手却始终攥着。再看那张面孔,虽然平静,嘴角却抿得紧紧的,旁人未必看得出来什么,她这做母亲的却只消一眼就能看出,刘钦的心思根本一点都不在此,别有事情让他烦心。

她虽然不在外朝,对天下事却也清楚一二。如今两国战事不顺,河南、山东两处作战均告不利,在四川的那个吴宗义,倒是拿得住,借着地利又一次顶住了,但其人已经好几年不曾入朝觐见。朝野之中早就有传言,说他已是要裂土称王,不知真假。

即便是真的,四川那地方,要割据只是一句话的事。虽然朝廷大可以另派几个大员过去,以为辖制,但如今对夏战事吃紧,谁也拿不准这样做了,会不会隳坏大局。若是引得吴宗义狗急跳墙,或是反而生了逆反之心,岂不平白便宜了夏人?

要是在曾图之后,再出一个献城献军以卖国投敌的大将,且不说天子的脸面往哪去搁,一旦四川失守,夏人马上便要顺流东下,那时天下事恐怕愈发不可收拾。

但李氏知道,最让刘钦忧心的还不是这个。

听说从十天之前,陆宁远就让人给围住了。具体的作战经过她并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何初时听说,还道前线是连战连捷,形势大好,再转过几天,就是一片愁云惨淡,坏消息纷至沓来。

她只知道,刘钦的忧心当中,十之二三是为其余各地的形势,剩下的十之七八,只是为着此人而已。

她还记得陆宁远当着她面,将洗手用的水一饮而尽的场景,每一思及,便觉浑身都不自在。对他在江北的战功,她自然也有所耳闻,就是她自己不去探听,过不几天刘钦也定会在问安时扯个由头,有意无意地对她提及。这么多次下来,从没哪次忘了,在她面前给他埋没了去。

能得此人才,她自然为刘钦高兴,但国家大将是国家大将,岂能和别的混为一谈?不论她怎么劝,嘴皮子磨薄一寸,刘钦也到现在都不肯松口,后宫至今仍是空空荡荡。外边的传言简直不堪听了。

她既是刘钦一人的母亲,更是母仪天下的太后,无论为国为家,都没法置之不理。但刘钦真不愧是她的儿子,认准的事情,八匹马也拉不回来,母子间的战事竟有了旷日持久的意思,若非被同夏国的战事拦腰截断,且还要有的拉锯。

现在国事蜩螗,她便只好单方面暂且搁下,不去让刘钦愈发烦心。但刘钦显然无意体会她这苦心,眼瞧着戏台,心却飞得远了,下颌微微鼓起来,是咬住了牙。

李氏不由想:那陆宁远真危急到这般关头了么?

“霸业中兴吞宇宙,拥貔貅挍猎长洲。蕞尔游魂,弹丸小寇,指日见鲸鲵奔走……”

戏台上仍在唱着,李氏只分了一半心神去听,另一半打量着儿子的面色,暗自思忖着局势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她不知道陆宁远被围的具体经过,刘钦却一清二楚。世事有时就是这样,以为是天赐良机,却是冥冥中的一个陷阱,引你心甘情愿地跳进去,等后悔却也来不及了。

在那次深夜与周、薛二人商讨之后,刘钦当即写信问计于几个前线大将,怕影响他们决策,到底没有将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透露分毫,而包括陆宁远在内的几人全都不约而同,以为应当先取南阳。

于是朝廷便据此定策,陆宁远从商丘撤出,为了防止此地官员首鼠两端,特意将主事的人换了一批,由朝廷重新选任,更又留了一部分兵马在此,以备不测。

秦良弼、秦远志的军队均向南阳移动,凤阳大营屯驻的大军原本按兵不动,观望夏人动向,此时也逐一拔营、缓缓西进,大军麇集于此,南阳已是志在必得。

可谁知接下来一件事,竟打乱了之前全部部署——夏人原本在开封府置的守将,坐镇此处的葛逻禄将领忽然急病而死。而在他死后,开封府的城守密信陆宁远,愿意秘密举事,大军一至,便开城归正。

兹事体大,陆宁远不敢自专,当即将书信发往建康。

之前没人敢提收复开封之事,是因为此地不可轻取,但如今生了如此变故,那便另当别论了。

两日内朝廷上紧锣密鼓地讨论了,均莫衷一是:若是将接下来进攻的目标转去此地,一来怕那信乃是诈降,二来怕到时候生出什么变故,不会一帆风顺坐收全功,只恐偾军误国,坏了国家大事。

但如果置之不理,只恐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摆在眼前的机会不把握住,等夏人反应过来,日后再想收复开封这中原心腹要地,还不知要多折损多少兵马、多花费多少钱粮,更不知下一次再有这般机会,要等到什么时候。

朝廷上始终拿不定主意,而时间已经一刻一刻过去,夏人大军愈发近了。

两天之后,刘钦终于决定,对开封放手一搏。

反对者自然是有,但他若是选择另一条路,一样有人要鼓动口舌。在他往前线发去数道诏书之后,也还是不断有人上疏反对,希望他收回成命,幡然变计,刘钦一概置之不理。

天下之事,谋在于众,断在于独,他若事事都让万人满意,那恐怕直到夏人打到建康,他的诏书都未必能发到宫墙之外。

臣下只出谋划策,为他剖明利害,以备圣明采择。让陆宁远停止南下,反往开封一带移动,则全出自刘钦乾纲独断。因此后来局面竟演变成陆宁远孤军遭夏人截断归路,眼看着已到绝地,刘钦也无旁人可怪,只有自己暗暗焦急。

至于为何竟至于此,说来其实颇有巧合。

所谓“巧合”,便是不常发生,但这次不但发生了,偏偏还一个连着一个,若是随便少了任何一个,恐怕都不会是这样的局面。

先是那秘密联络陆宁远的城守,因为苛待下人,而那下人又刚好凑巧曾在其与几个同道秘密议事时听见过只言片语,因着怀恨在心,便去找人告状。

若是放在平时,他一个奴仆状告主人,旁人听都不会听,只会拖出去打死了事,但这人刚好同接任守军的葛逻禄将领家的下人是拜把兄弟,借他的门路见到了那位将军,后者不敢冒险,便将城守请来,又顺带着“请”了许多宾客。

城守只咬死不说,但同谋的人有惧怕刀剑的,让人威逼恫吓一番,承受不住,便全都交代了。于是这里应外合之计作废不说,那葛逻禄将领听从帐下汉人幕僚之计,假作不知,仿照着城守笔迹,又将陆宁远的军队羁縻在城外数日。

若只是如此,那也不过是两军交战的战场从南阳到了北边的开封,于雍国而言,也不是不能接受。可偏偏许久没有动静的呼延震忽然发难,张大龙抵挡不住,放脱了他,呼延震避开从凤阳发出的雍国大军,也不去袭破业已空虚的凤阳大营,竟然一路直奔南边,几乎又像刘钦刚刚登基那年,陈兵在了长江边上。

但也只是几乎。他人马不多,想打建康的主意,那是痴心妄想,刘钦压根不将他放在眼里,只等江北各镇守军和张大龙赶到,便可将这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摁死。

但他本人有此定力,处变不惊,呼延震侵犯銮驾、威逼天子之事,却免不了引得举朝震动。

凤阳的大军向西移动,仓卒间无法赶回,江北各镇勤王兵马也尚在集结,朝廷大夫终日里惶惶不可终日,明明隔着一道大江,却好像呼延震打个喷嚏,就要让他们哆嗦两下。

百姓市井间更是谣言蜂起,很快呼延震所部兵马便从一两万变成了四五万、进而又成了十万,江北偶尔响起的金鼓声也被视作夏人将要过江的信号,以至于一日数警,人心惶惶。

在这般形势下,控扼荆襄,既是防备夏人、也是替朝廷守住江北大门的秦远志,竟没有第一时间北上,而是又耽搁了三日,预备建康有变,刘钦召他勤王,他好马上率水军东下。

只是这三日,夏人在南阳、汝州、裕洲的兵马便集合起来,将他的去路拦住了。

他一耽搁,秦良弼便成了孤军,因此不敢急行。按说他这是老成持重之举,算不得怯战惧敌,原本十分寻常,却不料前面左耽误几日、右耽误几日,先机毕竟尽失,到他这里,向北行不数天,终于与曾图的前军碰上。既然被夏人黏住,只好就地对峙下来,北上支援陆宁远是再不可能的了。

于是陆宁远便成了孤军。

那时他已察觉开封有变,率军后撤。但那时夏人调来援军的前锋已相距不远,后续原本要发往山东的大军就跟在后面,前面又有夏人拦住去路。

这地方他和刘钦都很熟悉——那便是睢州。

此地先前落入夏人之手,因当日攻城十分艰难,狄吾还在城外折了性命,夏人入城之后,大肆报复了一番,城中官吏百姓或死或伤者足有数万人。因其在陆宁远南下同大军汇合的必经之路上,此地驻军立功心切,又恃援军就在陆宁远身后不远,便出城邀击。

陆宁远虽然后撤,但一来士卒已休整多日,二来不是仓皇逃窜,移动时一营一营秩序井然,三来同夏人最精锐的部队都有过交手,如今对手换成睢州这区区一支驻军,没有二话,顺手就收拾了。

对方似乎全未料到,只当他们还和记忆中的一样,明明之前还只有弃城而走的份,怎么短短几年过去,竟至如此如狼似虎之势?因为太过轻敌,士卒竟被陆宁远歼灭大半。

夏人在野战当中不敌雍军,而且败得十分难看,这在两国作战史上都颇为罕有,甚至可说是第一次——但这次毕竟规模太小,马上便被后面的大战掩盖了,史载又不甚分明,竟至被人忽略过去。

后世回看这段历史,均以为揭示着两国军事强弱变化的转折乃是之后一战,睢州城外不远处的这次战事只被当成接下来数月间的无数战事中的寻常一场,殊为可惜。

但于陆宁远而言,睢州一战而胜,实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被耽搁了两日,夏人前锋几近赶上,他作战后士卒疲惫,只好放弃前进,就地进入睢州城,这便是他后来被夏人大军围困的滥觞。

伍子胥抬手将胡子一抖:“想人生最切是亲雠。恨淹留志未酬。堂堂大国,忍耻包羞。急须征剿,岂容拖逗……”

台上这一折已唱到最后,刘钦眉头一跳,放在桌上的拳头松了松,下一刻马上便又攥了起来。李氏瞧见了,心中蓦地一动,这一刻母子间的感应让她好像忽然知道了刘钦接下来要说什么。

“旌旗猎猎动江关。”

刘钦咬一咬牙,转过头来。

“千里师行碧海湾。”

李氏放下茶盏,脸色一白,马上收拾好面色,不愿看刘钦,又不能不看向他。

“试看鲸鲵皆远遁……”

刘钦下定决心,“铮”地一声,像一把出鞘的剑般开口。

“勒铭直上会稽山!”

“母后,儿子决意亲征!”

第240章

“亲征?”李氏惊问,下意识提高了音调。

戏台上刚才还十分热闹的锣鼓像得了什么指令似的一时皆停,下一刻马上便安静得落针可闻。

这是这支戏班的第一次入宫,没有人教他们,他们上上下下却马上便明白了,在这里,台上的自己才是观众,台下人的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看好了,不可错过半分。

李氏听见声音停了,马上调整好了面色,又恢复了一身雍容之态,转回脸问别人:“怎么停了?继续唱呀。”

戏班主唱了声喏,忙让人继续演下一折。下一出戏是《铡美案》,倒是李氏听惯了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