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方奇幻小说网 > 七夏娃(全三册)> 坚忍号 1

坚忍号 1

对人类肉眼而言,伊米尔这块中空巨冰一副毫无生机、薄脆闪烁的模样,好似甲虫褪下的壳。但摄影机数字镜头捕捉到的影像如果加快为十万倍,也就是把一整天的过程浓缩到一秒,那么看来就仿佛变形虫追赶、包围并且吞没了伊兹。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以为画面上的伊兹是钢铁般光泽的昆虫,抖动着脚、囊、触角,奋力抵抗冰怪化作液体那缓慢无情的侵蚀。
影像之外,400位幸存者的动作相较于巨冰的变化简直是光速进行。他们正为大跃升重整国际空间站,切割残破的守车后将造船厂区整个往前挪,设置冰墙阻挡放射线,接着也将大型反应堆搬到栈道附近。81艘元舟,9艘一组,共计9组排列在伊兹后端,火箭喷嘴也朝后。最初固定时只能依赖格状棚架,而且很不稳固。宇航员在上头拉好缆索、推进剂线路和仓鼠管,东西定位了,冰怪随即支援。巨型球虫群马不停蹄地赶工,混合纤维和冰粉制作出强化材料“派克瑞特”,并将其编织为矩阵,紧紧缠绕每艘元舟。
冰不断向前流动,影片像是冰山融化过程的逆向播放。球虫遵循几条简单规则:找到尚未被冰覆盖的表面就开始粘贴。乘员每天有短暂空当可以休息用餐,新流行起来的是吹牛大赛,说说自己在哪儿碰上活生生的冰魔、用什么方法击退妖怪。
仅仅一个月,伊米尔剩余的冰量耗尽了,旧伊兹也不复存在了,二者合体,摇身一变成了轨道上的一座山。山峰是坑坑巴巴的镍铁块,被线条生硬的鹰架遮盖,上面安装着许多天线和传感器。山坡如黑冰砌出的壁垒,这儿那儿插着推进器或其他设备;观察用的透明圆顶向外突出来,貌似隐士小屋;山脚有81个小孔排列整齐作为装饰,每当穿越近地点它们就齐声喷出蓝白色火焰。
大家想不出该给这座山取什么名字。组合伊兹(Izzy)和伊米尔(Ymir)两个词不太容易,最接近的是伊兹密尔(Izmir),但那是个土耳其都市。有人主张以命名纪念为伊米尔牺牲的壮士,可惜人数太多,难以取舍。大家想起马库斯,一些人便以“岛本峰号”称之,后来简称山峰号,虽然不算差,倒也不是定案。最后沿用下去的名字仍与马库斯有关。当初新凯尔德号的命名渊源是沙克尔顿的救生艇,而最初那条大船叫作坚忍号,坚忍号恰好也被浮冰包围[47]。新生的国际空间站、新生的坚忍号,费奥多特地举行命名典礼,他亲自穿上海鹰宇航服爬到阿玛耳忒亚上面,朝着小行星砸碎了一瓶香槟。
较远处一台摄影机正俯瞰地球北极,也旁观着坚忍号之后几年的发展。它看见的是初始时的紧张刺激、后续的遥遥长路,以及酝酿至最后才爆发的高潮。
伊米尔回来之前,云方舟一些驾驶员费了很多心思设法保持伊兹不受大气膨胀影响过多。阿玛耳忒亚的高轨道系数发挥了很好的抵消作用,不过衰减无可避免,时不时仍需启动原本架设于守车后端的主引擎,燃料来自造船厂内核反应堆供电的水解机。
伊兹遭到火流星冲击、群行一分为二、红色希望号启程。这几个连环事件被统称为“分界点”。分界点导致国际空间站失去守车,后来一个月内,也就是改名为坚忍号前,站体沿着螺旋轨迹缓缓下降。元舟质量太小,试图保持相对位置会因气流而后退,它们只好以小行星艏波为掩护,就像自行车骑手跟在卡车后面,可以降低风阻,躲到阿玛耳忒亚的背风面,等待新舰完成改造后与其接合。旧伊兹在螺旋轨迹上越来越低,传感器整合系统被迫派遣爪蟹到前方桁架,卸除结构脆弱的天线与传感器,因为气浪尽管稀薄,却是高温,放置不理的话仪器会慢慢损坏。费奥多开香槟的太空漫步时间不长,但一回室内就告诉大家自己看见香槟泡沫被大气吹散了。
因此当务之急是调整远地点。目前远地点仅比近地点高了几千米,目标是转移到与月凹同高,可是距离为378 000千米。马库斯、黛娜、次郎、维亚切斯拉夫曾巧妙地将伊米尔带向能与伊兹会合的轨道,现在则是以同一手法逆向操作,每当坚忍号穿越近地点,便以短暂间隔给引擎点火数次。
命名大典刚结束,30分钟后立刻第一次点火。结果制造出每秒4米的ΔV,加速幅度微弱,多数乘员毫无感觉。81台元舟引擎合力,也拿坚忍号没辙,钢铁与冰层的质量差不多,加起来实在太过庞大。不过这么一丁点儿速度就足以造成改变,46分钟后,经过远地点时高度已然提升了14.18千米。再过46分钟,二度点火并擦过大气层,又得到了每秒4米的加速度。这回远地点增加了14.21千米。坚忍号首日操作拉回的远地点高度超过100千米,除了每回经过近地点的几分钟之外,不必再担心大气膨胀的问题。
——而且也无法继续这么操作了,造船厂里被冰覆盖的储藏槽已经清空,反应堆和水解机需要运转一阵子才能补充。尽管是核电,电解速度也有上限。
没过多久,电解作业也暂停了一周,因为机器要求水质纯净。后来一个月内产出量仅为预期的四分之一,不过问题在逐渐解决。每回近地点的引擎发动次数增加,坚忍号就缓缓朝着月凹靠近。
若能维持现状,接近速度应该会越来越快。第一次ΔV提升高度14.18千米,第二次同样的ΔV却提升了14.21千米,差距约为30米。以太空距离而言微不足道,但就数学观点是个重要趋势,代表随坚忍号高度增加、轨道更趋近长椭圆形,每次小小的ΔV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轨道提升幅度能从30米缓缓增至以千米为单位,加上每一笔进步都反馈到方程式上,致使下次发动引擎可得出更棒的成果。类似指数现象,只是这次终于是对人类有利。
而且,还没把数学层次上的另一个好消息算进去:就是坚忍号每次点燃引擎后质量都在稍微减轻,推进器受到的阻力更小了;换言之,往后绕地球的每一圈,得到的ΔV不会只有区区秒速4米,是可以越来越大的。
只要大家好好活下去、维持坚忍号运作顺畅,状况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只不过种种成果都是得来不易,累积得很慢很慢。
最后,足足花了三年。
本来计划是一年,由于种种损坏与维修而延长了,需要的工具和补给品并非随手可得,有时需要应变、凑合,或者凭借人类丰富的创意找出变通之道——当然也要辛勤努力。如果走投无路,忍就只能以命相搏。
坚忍号的人类资本逐渐缩水。食物匮乏始终是个大问题,原本设计上元舟可以在透明外层的内侧种植农作物,但组合为坚忍号后,所有元舟被埋在冰墙下以避免磊雨侵犯,靠外的才有阳光能生产。如此一来,产量自然跟不上人口数。启航时,坚忍号继承了伊兹的紧急用补给,依据一年份计划分派给所有乘员,但众人意识到航程势必大幅延长,除了缩减配额外别无他法。绝大多数维生素撑过了分界点,保留在舰内。舟群那边需求很高,他们脱队时这方面储备不足。于是坚忍号和舟群之间展开了贸易活动,现实却与当年群行派的想象差别甚大。双方首先要通过无线电议价谈判,之后MIV和元舟彼此配合、调整轨道才有可能对接交易。由于改变轨道越来越难,商业活动进行起来异常棘手。
如同当初的伊米尔,坚忍号也从内侧凿冰,留下外面的“胡桃壳”作为结构支撑,当成面对火流星冲击的第一道防线。正如JBF及弃车保帅派所言,巨大舰艇欠缺机动性,提早侦测到大型陨石的话,尚能发动引擎做出数次微幅修正,待岩石真正接近时,航道已经改变够多,并成功回避。然而舰上大部分人力几乎都要投到这项防御工作,也就是三班制轮流执勤。更麻烦的是,石块要是小过一定数值,就无法及时发现或闪躲,只能祈祷其落点会在阿玛耳忒亚上。大部分确实被铁盾挡住了,但仍有一些砸在后面的冰壁上,威力够大的话就会贯穿进去、造成人员伤亡。
三年期间也有很多自杀案例。有些人自杀的原因很典型,例如坚忍号经过几星期的大量创意劳动,完成了设计与改装,里斯却因此深陷忧郁,无法自拔,出航一个月后轻生。别的理由则像是总得有宇航员接下形同舍命的任务、癌症病人选择提早离世,免得消耗本就居于第一优先级的食物、空气和医药。分界点那天,黛娜也明确警告过了,癌症是不可避免的代价。无论多么小心,放射性落尘终究会悄悄乘着空气与食物的便车,潜入人类的肺脏或腹腔。即使不考虑冰块带来的污染,原本太空就充满各种辐射,加上缺乏运动与营养,并时常接触化学药剂,癌症比例自然有增无减。坚忍号尽管有医疗设施,但不像地球上的医院那么完整,无法针对癌症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处置。
此外,植物病害问题和维生系统的故障,导致周期性的粮食与空气供给危机,原先就体力衰竭的人很难熬过去。坚忍号必须穿越范艾伦辐射带,而且不像一般太空任务只是单程或往返,每次轨道周期都会经过两次,甚至第一年的移动路径等同困在辐射带内无法离开。乘员都尽可能待在舰内受掩蔽的区段,可惜防护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人因为职责所需,或因意外而停留在曝露于辐射的地点。事实上,这么多人长时间挤在有限空间中,本身就是相当不利健康的因素。
性别比例渐渐倾向女性。分界点以后存活的普民约为坚忍号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为男性,毕竟当初遴选标准为军人、宇航员、科学与工程专家,这些领域传统上以男性居多;另外四分之三是舟民。云方舟时代,舟民比例是75%女性、25%男性,但分界点之后,决定留在坚忍号上的大部分是女性。
舰上男性年长许多,常常都是舟民岁数的两倍甚至三倍。舟民有许多是在最后阶段匆匆搭上元舟的,相较之下,普民在太空的时间较久,身体损伤也积累严重。至少初期阶段,舟民都还在学习,如舱外行动等危险任务也只好先由普民承担。生活在太空,男性本就处于劣势,生理上较易受到辐射影响,呼吸和饮食需求也较大。此外,无论文化教育抑或基因遗传导致,男性心理上就是难以接受余生得在密闭空间中度过。那股前往室外、远离人群的冲动转化为积极参与太空漫步的行动,可是太空漫步有各种风险,如辐射剂量增加、遭到陨石撞击、设备故障、行动失误以及反应堆放射性落尘污染等。
另一个潜在因素是:尽管心照不宣,大家都明白男性较不重要。女人——精确一点说,健康、可用的子宫——才是贵重资产。基于这个前提,又或者是种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自尽手段,男人更主动参与高风险作业,同时本能地请女性躲在舰内屏障较多的安全地带。也有少数女性不服气出言抗议,但遇上对方一句“必须不惜代价守护她们的健康与存活”时便哑然无语。
与舟群的通信断断续续,一旦搭上线常常会是一次大爆发,主要是对方有诸多需求。本来双方决裂,应该要进入某种类战争的状态,但分界点当天那场大灾难造成的破坏远超过内斗能及,于是彼此都留了最后一分余地。尽管短期内依旧无法建立互信,双边都对网络和私人通信施加管制,预防恶作剧或其他更糟糕的情况。群集与坚忍号之间仅有的联络渠道是一条热线,如今俨然回到旧地球的冷战时期。热线一般几个月才动用一次,不单纯因为关系紧张,也因为两边都面对危急存亡的危机。艾薇与JBF指挥两条受到重创的船舰,隔着惊涛骇浪遥遥相望,没有多余力气钩心斗角,热线仅用于交易谈判,谁都不肯透露自己那边的处境。不过从舟群有急用的物资种类就能推敲一二:最主要是推进剂,再来是治疗辐射疾患的药物,然后是抗病害的作物株、营养补充剂、二氧化碳过滤机以及斯特林发动机的零件。他们的筹码主要为粮食,能提供的其他物资坚忍号并不缺。
分界点过后第十一周发生了太阳耀斑,伴随日冕物质抛射,也就是太阳朝星系喷射大量带电的粒子。坚忍号的传感器阵列有部分永远面朝太阳,为的就是提防这件事。他们向舟群发信提醒。那段期间坚忍号以地球磁层为庇护,加上前方铁盾与周身冰墙,得以免除绝大部分的辐射威胁,但无从得知舟群究竟有没有收到并理解警告的信息。当年舟议会就认识到日冕物质抛射多么危险,因此元舟备有“庇护包”这种特制睡袋,可在内外层间注水,水分子能吸收高能量质子,以水包裹全身是有效的防护措施。曝露于辐射后,人体产生的自由基会损伤DNA,服用元舟库存的氨磷汀可以保护细胞。两项设计搭配起来颇为周全,前提是舟民至少要提早半小时得知此事,且有足够水源填满庇护包。他们效法以前的船员进行救生演习,舟民也时常演练相关操作。然而太多环节可能出错,很难想象八百艘元舟都全身而退。
后来三年间总计有十次足以造成威胁的日冕物质抛射。坚忍号每回都发送警告,从未得到任何回音。
更令人忧心的是,舟群似乎总是缺水。元舟自身是循环生态系统,会失去水分的唯一原因就是水被分解成氢氧做推进剂。但群行时各元舟为了保持队形,时常需要移动,就算从头到尾无须躲避陨石、无须调整轨道,依旧无可避免。雷达显示他们数度更换轨道,越来越高、越来越趋近圆形,而且远离范艾伦带。他们这么做或许有理由,不过若储水量不足,便无法在需要时填充庇护包,遇上事故的瞬间搞不好折损大半,甚至全灭都有可能。艾薇心底默默盼望那些舟民还保有理智,并且愿意在山穷水尽之时开口求援。同时,她也对坚忍号的存水量不敢掉以轻心。目前看来充裕,但未来难料。眼前没机会再发动类似伊米尔的远征计划,手头上这些水资源得要支持接下来的几百年。
她思考过,若JBF为了应急真敢开口讨水,自己的答复将是:不可能,要就回来,加入坚忍号的人可以入内避难。这答案恐怕也在对方预料之中。无条件投降是奇耻大辱,偏偏JBF放不下身段。可是还要付出多大代价她才愿意低头?这是未知数。
“一路走来真是辛苦。”杜比哑着嗓子说完,喝口雅柏苏格兰威士忌,酒里掺了来自五十亿年小行星的水分。润了嘴以后,他哼了口哨。
香蕉房里只有自己,所以话也没别人听见。杜比抬头盯着墙壁上的投影屏幕。他处于零重力过久,眼球变形,阅读眼镜没什么作用了,但知道如何操作打磨机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失踪,得等到有人去翻出机器藏在哪儿,好好研究操作说明书才能解决问题。既然坚忍号上只剩下28人,短时间内应该没指望了。看远方还没问题,而镜片没用,他也不很想面对笔记本电脑太久,所以习惯来香蕉房工作。除了靠微薄重力养养身子,也能将电脑连接到投影仪,远远地看着画面做事。
杜比进来已经一小时。他不想错过重要的时刻,因此计算出正确时间,误差就几秒,反正也没办法专注在别的地方。其余27人不是睡觉便是在忙,他只好自个儿庆祝。
屏幕被一个特别大的视窗占住了,上面以粗大字体显示六个数字,也就是坚忍号的轨道参数。每隔几秒就会更新一次。那数字模糊又跳动,杜比盯着标示R的地方,也就是半径,代表坚忍号与地球中心的距离。R值此刻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384 512 933米。而且最后两位数虽缓慢但持续提升。坚忍号朝着远地点前进,这是成舰以来最高的远地点,比起以前月球的绕地轨道还要高。他们终于跟月凹平起平坐了。
未固定的物体开始滑动。坚忍号发动残存的引擎,原本81具,现在剩下37具了——运气好的时候可能会有39具。坏掉的被拔下来拆解,用来整修还能用的。为了弥补推进力,他们将所有能找到的引擎拿来当替代品,包括守车里那颗最大的,造船厂里所有的推进器元件,还有一些来自元舟。有些元舟脱离群行、回来加入坚忍号。尽管动力下降这么多,坚忍号的机动性与一开始困在地球重力井那阶段差不多。那时身上背着好几年份的推进剂,现在总质量只有当初一半。
引擎喷射一阵,后来改变面向继续走。杜比不必读屏幕上的数字也知道在发生着什么事,这项计划已整整运作了三年。
他们来到离心率极高的轨道,就像两个急转弯以33万多千米接近直线的跑道彼此相连接。坚忍号近地点这三年来都没改变过,几千次绕行都火力全开、从地球大气层顶端呼啸而过。上回是五天前,一口气冲到每秒11 000米。视觉上,轨道看来对称,但其实这是假象,与现在位置相对的急转弯已经高过旧月球轨道。此刻坚忍号行进很慢,用昔日比喻,大概是在盐滩上爬行的汽车。换个角度看,他们像是游乐园里玩云霄飞车到了最高点,准备进入俯冲的准备阶段。地球看上去是伸手可及的乒乓球大小,待会儿就要开始朝它坠去。五天内,慢慢将每秒11 000米的速度累积回来。
这几分钟的放慢速度可以巧妙利用。仅是对加速度做些微调,结果却能造成轨道的剧烈转变。坚忍号舰如其名,熬过这三年漫长光阴,总算来到月凹的高度,只可惜所在平面一直不对,依旧处于当初的伊兹平面上。这平面仿佛百万年前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是拜科努尔太空发射场最容易到达的位置。如果身陷重力井内,要脱离这个平面得付出惨痛代价。要是地球还在,从头打造新的国际空间站会比移动到旧月球轨道来得便宜。幸好已经来到这个高度,只要在远地点发动引擎,就能一步一步朝着需要的平面靠近,成本并不算高。因此坚忍号每回来到远地点都要实行平面转移,持续了数月。但想要躲进月凹别无他法,然而杜比一想到就肚子不舒服,忽然宁愿自己刚才没有贪杯。
——因为,他们想用作栖身之所的月凹位于旧月球轨道,旧月球轨道自然也是岩石集散地——毕竟那就是原点,也是碎片的来源与停留处。化为磊雨、落到地球的只是月球残骸的一小部分,与留在原位的分量相比可谓沧海一粟。航程中,坚忍号驾驶团队尽量保持与拜科努尔接轨的夹角平面,远离危险区才有办法活到现在。
然而,为了前往月凹不得不冒险。月凹仿佛载沉载浮于残骸云中,他们若不进去,自然到不了。所以最近几个月才开始在远地点发动引擎,提上轨道、试图接近目的地,但同时也置身于更多岩石、更多危险的环境。
速度缓慢造成一部分问题。倘若将残骸云视为圆形赛道上极速奔驰的车辆,坚忍号就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摇摇晃晃去闯进去。这巨大的速度差距要等十天后下一回到远地点时才能解决。届时要进行最大也最久的一次引擎喷射,将坚忍号余下的推进剂用光,以求能达到残骸云的平均速度。之后双急转弯轨道会变得接近正圆,和地球的距离固定为384 512 933米。融入这个圆形轨道后才能朝月凹出发。杜比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过许多次,已经掌握了轨道参数,知道如何找到它。
这是杜比此生最重要的事业。
几年前,要是原点没有发生,有人问起他答案一定不同。可是第360天以后,他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就是准备和执行这个计划。经过分界点,推进剂终于到货,但好友兼学术伙伴康拉德丧命、云方舟分裂——种种变故让他看得更清明,知道人类该朝哪儿走、由谁来领路,于是努力至今。
十天后进入残骸云,估计两周后能到月凹。他不确定能否活到那时。自己患癌这事显而易见,舰上没有诊断设备,但消化道症状是无法否认的初期指标,后来转移,所以肝肿大,如今连肺部也出现异样。进程很慢,所以说不定是自然因素,也许是早在旧地球年代、尚未来到太空前便种下的因;又或者是放射性物质,沾染食物然后进了肚子。反正都无所谓,他只在意自己能不能看到月凹。现在身体没那么不适,杜比试着保持乐观,可是癌症变化也很类似指数现象,他明白结果相当难料。
目前负责驾驶的是波勒尔-额尔德尼,她在“锤头”那儿。锤头是后来嵌进阿玛耳忒亚背面以求安全的主控室。轮值只是形式,职务或专业的区隔不再有意义。现在只有9名男性、19名女性活下来,每个人都学会了每件事。从开船、修理引擎、太空漫步到机器人程序都要懂。换作三年前,杜比一定会进锤头陪她,站在背后帮忙确认轨参,休息时闲聊几句。但现在杜比选择留在香蕉房,反正已经看了好几千次。他知道,对波和任何幸存者而言,操控坚忍号已经成了日常琐事,就像从前开车上班。而且进了锤头肚子会更不舒服,他想多保存些体力。
后来杜比察觉自己累得打盹儿,提起精神睁眼凝视,屏幕显示一小时前就穿越了远地点,这是最后一次朝着地球加速前进。

推荐阅读:
  • 《沙丘》六部曲合集
  • 《波西杰克逊》系列合集
  • 《猎魔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