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時間不急精服務

第902章 時間不急精服務

船隻往來,關鍵人物渡河,走一路,看到了百姓在拾麥穗。

“已經開始收割了?”朱棡癟癟嘴,一臉難過的樣子。

“殿下,殿下莫急,本地的麥子確實被咱太原府的先收,華陰的也收了,同一個緯度的,咱太原那還得等幾天。

何況設備過去了,這邊收完了,把地翻耕一下,設備也過去,接着種黃豆與高粱割青貯,再種冬小麥。

咱們種不出來一年兩熟的,最多兩年三熟,多種一些其他的雜豆什麼的,小米了、青稞了、綠豆紅豆了等。”

里長趕忙安慰,別再生病了,太原府不是山東,種完了麥子還能再種黃豆跟高粱,收成品。

太原收完麥子,再種東西,要麼是菜,要麼就是不成熟就收的。

要麼種大白菜和蘿蔔、胡蘿蔔、大蔥,再晚一些的話,種圓蔥,明年收穫,跟冬小麥一樣,需要其他的地來種,不能搶主糧的。

或者收完麥子種姜,如此可以搶一下時間,然後再種麥子,反正不能一年兩茬主糧,沒那個氣候支撐。

包括鹽池也是一樣,要麼麥菜輪種,要麼耽誤第二年的小麥,一般會選擇種小雜糧,肥得跟上。

鹽池的緯度相對高一點,比太原高,麥子收穫時間早,一般早半個月,所以小雜糧就能生長得不錯。

太原種小雜糧要看天氣,若是收穫之前早下霜,就得在地裡點燃麥秸稈薰煙,用煙把霜給沖掉。

這是真正地跟老天爺拼,百姓和官員要有心理準備。

實在害怕就種蔬菜,冬天挖了菜窖,把蔬菜放裡保存,能吃到第二年春末,吃到大蘿蔔變糠。

鹽池,即運城最好拼,成功的概率大,太原……養牲畜不好嗎?豬也能吃未成熟的豆子和高粱。

“還是應天府好,一年兩茬太輕鬆了,咱的百姓咋那麼苦命?

一部分種菜,一部分看看運氣,運氣好了收成熟的,運氣差就割青貯。

關鍵冬天黃河沒什麼水,無法通航,不然都種菜,還能給其他地方送去賣錢。

等咱就藩的,咱要弄出來萬畝大棚,只有拿它來對抗蒼天了。

下丘村真厲害!前面的朝代,有過冬天種菜的情況,溫泉旁,或者宋朝燒一燒火道,只供應皇室。”

朱棡抱怨了一番,轉頭又誇起下丘村,蔬菜大棚才逆天呢!下丘村弄的冬天可以吃櫻桃。

朱樉跟着說:“三弟安心,今年給你帶了玻璃,很快就會有大棚,讓你封地的百姓冬天吃黃瓜、茄子、生菜等東西,西瓜和香瓜也不會缺。”

朱棡露出笑容:“咱便宜點賣給百姓,咱想好了,要求按照戶籍買,不準搶,看產量,一家只准買多少。

咱現在去解州的鹽池,然後一直到太原府?陸路好走不?”

“殿下不是,走不了。咱們得沿着黃河向北走,到汾水後順河走。

現在直接衝是五老峰的山脈,這邊都是山,稍微東北一點是中條山,稷神山。

憑咱隊伍的本事,可以翻山越嶺,卻耽誤時間,跟着河道,會路過紫金山。

殿下,不若看地圖吧!有地圖的,現在乘車,這邊總打仗和備戰,黃河邊的路平坦。”

里長一邊說着一邊讓人去取地圖,大家坐在車上,越是戰爭的地方路越好。

藍田縣到長安的路況就好,北平行省附近的路也好,南京更不用說,還有洛陽、開封。

地圖展開,朱棡熟練地用手指着路線,皺皺眉頭:“還有那麼遠呢!近一千里,咱們一天走二百里行吧?” “行的殿下,其實機械已經送到地方了,一切都來得及。

現在速度快一點,到地方之後,咱們還得四處看看,看地形地貌,以及百姓居住地的分佈。

之後針對具體的情況來安排,不然殿下何必叫着村子裡的人跟你一起到此?”

里長同意強行軍,一天將近一百公里,那有河,有河就不怕,很多輜重通過水路運轉。

陸地上就是馬和騾子拉車、馱人,帶一點點東西,按照牲口的耐力,一天加起來走十個小時,一個小時十公里。

主要在於跟來的牲口全是好的,挑了又挑、選了又選。

如果不是要實地考察,當地的官員有書的,照着書裡寫的,看適合哪種模塊,就直接拼一拼模塊好了。

人家晉王殿下不要那種,要準確定位,享受貴賓級的指導服務,細緻化、精確化、科學化……

那麼趕路的時間要縮短,之後實地考察,再給出方案,這孩子也很苦的,弄到了這麼個地方當蕃王。

不是說太原府不好,而是資源利用率低,交通限制了,否則憑藉煤炭就足夠富裕。

陸路交通太差,成本高,水路有季節性,不像長江。

人家老四,旁邊過去是渤海灣,走海路即可。

“辛苦裡長了,昨天晚上還忙着規劃浮橋。”朱棡很不好意思地說道。

早上起來的時候,里長給了朱樉一份浮橋的建設圖,一份就是一摞,幾十張圖。

四個人都知道,這是高人先畫的,然後里長又照着畫的,一晚上不用睡了。

現在還要操心別的事情,自然辛苦,下丘村可以不來的,下丘村是太子村。

“比起以前在地裡刨食吃容易多了,捱過餓的人才懂得其他怕捱餓的人的心思,百姓們但凡有辦法,都不會向老天爺低頭。”

里長擺擺手,別客氣,老天爺不相信眼淚,咱就把老天爺打得掉眼淚,對,打哭它!

“說得好,咱治下的百姓不低頭!趕路!衝呀~~~”

朱棡高興了,隊伍整理完畢,沿着黃河向上快速移動,等着到汾水,就轉向,順汾水前行。

後面的船最後帶了一網魚,扔到岸上,讓百姓自己取。

於是百姓自己排成幾條隊,到魚堆的地方取一條或兩條魚,摳着魚鰓到旁邊找長的草,或者柳枝,穿上帶回家。

沒有人加塞,也無人多取,最多兩條小一點的,大的一條就夠了,漁網孔眼大,小的撈不上來。

大明的百姓還是有良知的,在不涉及到生死的情況下,遵守人性的規則,守着底線。

不會衝上來瘋搶,更不會一個人拿很多,然後一副伱們敢碰我我就找衙役的傲慢。

當然,真有人找衙役,這種人保證挨收拾,因爲執法部門的人執法。

大明初期不是執法人員不執法,百姓無視道德的時代,不是!

木有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