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9.第883章 青黃不接販豆難

第883章 青黃不接販豆難

懷遠的百姓當然吃餃子了,他們就種麥子,給他們吃米粉的話……他們也吃,因爲他們有綠豆粉吃,感覺差不了多少。

一般情況下,能吃麪條的就能吃粉,口感上沒太大的區別,當然,螺絲粉那個酸筍就需要適應。

同時懷遠人吃醬油沒問題,當然也要吃醋,蘸醋吃餃子可以吃更多,蘸白糖就不行。

年歲大的人,就是超過六十歲的,這在大明數量相對少,給他們額外包的蒜黃的煮餃子,又鮮又對胃的刺激小。

現在沒有鮁魚,不然可以拿它包餃子,或者是蝦耙代替蝦仁包。

這個魚肉的餃子屬於山東、遼寧的特色,營口有鮁魚圈,自然會用鮁魚包餃子,大連也一樣,山東的煙臺不用說。

當然,眼下還沒流行起來,許多地方一聽魚肉餃子,都很吃驚。

一般鮁魚餡的餃子屬於肉三鮮,跟豬瘦肉混合包,不是單純的魚肉。

“里長,除了餃子,這是全豆宴嗎?”

最小的老五朱橚看着吃餃子配的菜,有點迷糊。

炒幹豆腐絲、燒腐竹、爆香乾、熘豆腐、家常豆腐、涼拌油豆腐絲、豆腐釀、小蔥拌豆腐、豆渣蘿蔔丸子、小豆腐、鹽水豆子、素雞……

換成以前,朱橚真不知道這些都是啥,跟下丘村接觸多了,他每一樣都熟悉,甚至可以自己做出來。

他好奇的時候,磨豆子,然後做各種食物,這還少了個豆皮呢!不是腐竹,也不是幹豆腐,更不是油的那個。

“殿下,去年當地百姓種豆子和高粱多,套種的,小麥收後了種,豆子正好咱們收了拿來做吃食。

這是昨天的,今天收的可以放着,到時候再做殿下愛吃的菜。

比如豆腐腦、煎豆腐、豆漿、豆腐乳,還能做豆筋,用爆米花的鍋爐爆一下口感也不錯。”

里長道明原因,當地百姓的豆子還剩很多,吃不完,別的地方需求又少,因爲去年這片區域都是在麥茬裡種豆子跟高粱。

百姓倒是不缺豆腐吃了,甚至不會做豆腐的都學會了。

這個季節,沒有黃瓜、豇豆、生菜等蔬菜的季節,又沒有小麥收割的時刻,就是青黃不接。

正常來說此刻的百姓最難熬,結果當地百姓愁豆子賣不出去。

高粱與豆子一起種的,然後現在到夏天,豆子先炒,熟了後倒進鹽水裡,放點花椒麪和蔥花,就是鹽水豆子。

高粱米煮熟了,用井水一遍遍衝,這就是過水高粱米飯,即水撈飯。

正好配鹽水豆子,越吃越香,正常能吃兩碗蒸的幹高粱米飯人,如此操作,吃四碗輕鬆。

要是再加個鹹鴨蛋,尤其是鹹臭蛋或者叫臭鹹蛋的話,那就更美了。

隊伍一次收很多豆子,屬於去年的陳豆子,拿來做菜,主要是給當地百姓打個樣,告訴他們豆子能做多少菜。

就這樣還是收着做的,不然更多,包括時間長一點的豆芽、豆豉……

“那讓他們做大醬和醬油不就行麼嘛!正好百貨商店開過來,就地取材,然後弄來鹽和器皿。”

朱棣想到個利用大豆的方法,他同樣高興,明明青黃不接的日子,百姓居然有吃不完又賣不出去的農作物。 老三朱棡跟着想辦法:“乾脆壓榨豆油吧!然後豆餅人吃,或者做飼料給牲口吃,榨完豆油的豆餅蒸着吃挺香,村裡說是技術不夠,豆餅中還有油榨不出來。”

一時間大家討論起本地的一些作物如何用,親王們學到的知識多了,故此才能直接落到實際的事物上。

不然的話,他們都不知道豆腐是怎麼做出來的,尤其是幹豆腐、腐竹、豆皮的提取過程。

現在他們非常熟練,哪怕是豆渣他們也能親自動手給炸出丸子,成本還非常低。

其實就是豆渣、蘿蔔絲、胡蘿蔔絲、蔥末、薑末、花椒麪、麪粉、鹽,混合在一起,擠出丸子炸。

這個成本跟賣豆腐的價錢是一樣,豆腐的成本是一斤豆子出二斤二兩豆腐,所以可以用豆子換豆腐,一斤豆子換二斤豆腐,那二兩就是人家的勞動付出。

不過還有豆渣在,一斤豆子古樸做法出二斤二兩豆腐,剩豆渣,豆渣不是錢?

下丘村磨豆子更細,一斤豆子能做四斤豆腐,剩的豆渣就少了。

那麼當一斤豆腐賣一文錢的時候,豆渣丸子的成本就是一文錢,需要賣一點五文才行。

如果做不到這個成本,那就換個行業吧,否則會被同行衝擊死。

當然,黃豆不可能一文錢一斤,它產量比水稻和小麥低,高於二者。

故此豆腐也不便宜,買一斤豆腐的錢都能買一斤稻米和麥子了。

一斤豆腐能吃飽嗎?一斤米煮出來的飯或一斤麥子蒸的饅頭有多少?那麼證明豆腐是個奢侈品。

四個親王與里長討論起豆子的應用與價格問題,都熟悉,努力想着用哪一個方式讓本地的百姓直接把豆子消化了,然後再賣成品,即附加加工。

百姓們哪曉得吃個飯,有人在爲他們操心種的豆子增值銷售,而且還是四個親王。

百姓只覺得餃子好吃,蒸的香、煮的鮮,不限量,能吃多少吃多少,前提不要吃撐了。

“剩了的給大家裝起來帶走,要帶走的,晚上還有一頓呢!明天早上吃過飯,才繼續走。”

太監們過來喊,一處處的,讓百姓別往死裡撐,太醫都說了,真撐到一定程度,救不活,腦袋裡面出血。

果然,效果有了,百姓一聽,放慢速度,還有一頓呢,繼續剩就帶回家,沒問題,挺好的。

“咱還能快點不?我的封地百姓一定在盼着我過去。”

在太原有封地的朱棡又難過了,他看着本地的百姓,就想到自己那裡的百姓,心如刀割一般。

歷史上他可不是,還有他的二哥朱樉,都是混賬玩意兒,只有人家朱棣在北平努力發展地方經濟,搞民生。

他與他二哥是使勁坑自己封地的百姓,民不聊生啊!

現在他不知道歷史上的自己是什麼樣,與下丘村在一起學的,非常急切,快點過去,那麼多百姓等着呢!

朱聞天在旁邊笑眯了眼睛,好有成就感。

今天木有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