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第839章 利益所在金錢下

第839章 利益所在金錢下

朱元璋心情不好,朱標等兄弟跟着難過,最小的老五吳王朱橚眼圈都紅了,嘟囔着:“已經很努力了,怎麼還不行……”

“莫哭!”朱元璋摸摸朱橚的頭:“老天爺不相信眼淚,是吧宜長?”

“陛下所言甚是,不過咱不在乎老天爺,吳王殿下無須擔憂。”里長說着也摸摸朱橚的腦袋。

“那怎麼辦?”朱橚並不抗拒,里長有學問。

“好吧!朝廷有錢就好辦,一切都是利益的問題。宣城縣的官員就清廉,因爲他們錢多,因爲在陛下眼皮子底下。

在不貪和受賄的情況下,他們家中都可以蓋樓房了,再去冒風險,得到與收穫不成正比。

賄賂官員的前提是從官員手中拿到遠超賄賂錢數的利益,否則就沒有意義。

受賄與貪污的官員在犯錯的時候,也一定是收穫大於風險……”

里長開始說現在大明建國初期最好的時候的事情,讓地方官員都有錢,一部分錢是直接收益,一部分是等告老還鄉,即退休後的收益。

當一個縣的官員、吏員、衙役都能獲得更多的錢財時,想行賄的人需要把一個縣都給買通,否則別人會舉報的。

貪污也是如此,哪個官員想貪,給其他官吏分多少?分多了錢不夠,分少了人家憑什麼幫你擔着?人家自己收入高,還等着退休一次行拿一大筆錢呢!

關鍵舉報你的獎勵多,而且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如查走私那樣,有人舉報完,一輩子不愁了。

如此機制之下,同僚恨不得有人犯錯,甚至故意下套,於是大家防備着,遇到‘好事情’都琢磨是不是被坑了?

“所以在廉政方面的投入,永遠是最划算的,有個廉政的體系,必然會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另外則是監督體制建立,不管是預備倉還是常平倉,不能由地方管理,得單獨部門單獨的辦公場所。

朝廷如今不缺錢糧,宮裡更多,那麼就把應該收上來的田賦和稅放在地方上,由朝廷單獨派人,這叫垂直管轄,繞開地方衙門。

那麼在不缺少錢和糧的情況下,直接設立地方國庫,地方國庫如單獨以金錢爲目的建立,則叫地方金庫。

咱大明有地方的稅收金,亦有田賦的糧食,還有不服勞役繳納的東西。

包括不種棉花多交棉布,不種桑樹多交絹帛,不種麻多交麻的懲罰措施得到的財物。

由地方衙門管轄,交上來的則給地方國庫,衙門需要調用,得跟朝廷申請,朝廷允許,地方國庫支出。

由於地方國庫只負責管理倉庫和賬目,他們不需要理會其他的事情,故此一年就調動一次,不影響地方發展。

同時每季度去查賬一次,每次去都是不同的人,按照現在的記賬法,他們躲不過去。”

里長又把另一套體系拿出來,高薪養廉體系和地方國庫與地方分管體系。

再加上互相舉報的激勵方式,要說完全杜絕腐敗,或許有點難,但保證讓大部分官員沒辦法,有辦法的官員也會被查到。

官員拿的好處多,自然犯錯後的懲罰就大,比如……滅門!

貪吧!撈吧!除了自己享受,還會給家人享受,一旦被抓,一家人整整齊齊。

朱元璋又揉揉老五的腦袋:“看,老天爺都怕咱村子,垂直管轄、地方國庫、頻繁調動、審計。”

朱橚笑了:“空印的冊子就不應該有了?” “憑什麼還有?又不是由地方衙門來送,他們只要把東西放到地方國庫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與他們無關。喝酒!”

朱元璋心中暢快,空印對不對?程序上不合規矩,如何處理?不讓印官負責遠途運輸了。

到時候地方國庫收入與記賬,再與朝廷對賬,朝廷不缺錢和糧的時候,東西就放在地方國庫。

缺錢那不是寶鈔嘛!運個寶鈔需要多少損耗?幾個箱子就夠了。

再加上三聯票、四聯票,得冒着非常大的風險才能從中撈到一點錢,那點錢不夠一個月俸祿的,更不用說退休後的獎勵了,一次獎勵可以是這些年工作的賺的錢的總和。

一個月三貫俸祿,三十年後致仕,就是沒升過官,那也是一次給一千多貫。

幹得好,必然漲俸祿,再升官,按照大明現在的發展,說不定到時候一次能有上萬貫的養廉金。

別人必須給伱這個風險損失金,包括你被抓了一家人全死的風險,絕對不是一萬貫就可以的。

給一百萬貫?位高權重倒是行,但其他人呢?人家不舉報嗎?連行賄帶受賄的一起抓,舉報的人一次就夠用了,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而給一個位高權重的官員最後一千萬文,其實不多,否則他沒有節制地貪下去、受賄下去,絕對不是一千萬,零頭都不是。

大明經濟以後越發展,那麼官員撈得越多,到三十年後,一個正六品的官員撈起來,九位數的存款不是夢,九位數不一定是一億文,也可以是九億文。

還有從五品下、從五品上、正五品下、正五品上……

胡惟庸在剛開始那麼窮的時候,就能拿出來二百兩黃金賄賂李善長……

這種廉政激勵就是杜絕官員第一次伸手,他一次可能僅僅拿到一百貫,考慮被抓住後什麼都沒了,一萬貫消失,他就得好好想清楚。

官員不貪,其他人就沒有機會行賄,慢慢的,這種意識就培養起來了。

“宜長,當時你們如何行賄來着的?那麼多的官員幫你們村子說話。”

朱元璋想着反腐的事情是由下丘村提出的,感覺有些諷刺。

里長:“……”

“沒,我沒有,不是我,咱村子如今不行賄。” шωш⊙ттkan⊙C O

里長堅決否認,那時害怕,又要過好日子,又擔心別人害村子。

若當時就有現在的大明發展情況,自己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賣冰糖和香皂。

真要說行賄,受賄最多的是誰?是宣城縣和寧國府的官員?哼!

“對,是咱記錯了,不準給油炸悶子裡下毒。飲勝!”朱元璋笑着點頭,表示認同。

大家一起端杯,仰頭喝掉杯子裡的啤酒,暢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