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我是集權派

趙銘等人步入文淵閣,前往二層的議事堂。

近些日子以來,趙銘與諸多大臣,幾乎天天都在這裡議事。

一衆人進來時,裡面已經被小吏打掃乾淨,重新上了茶點,並引着各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定。

堂內一共二十餘人,除了趙銘之外,七位閣臣,還有南京六部長官,以及漢國的高官出席。

這時趙銘坐定,換上一副嚴肅威嚴的神情,堂內官員立時安靜。

堵胤錫看向對面,餘光掃視兩邊,不禁微微皺眉,感受堂內氣氛似乎有些不對,有的人板着臉神情凝重,有得則目光中似有火花,好像準備要大幹一場。

這讓堵胤錫感到疑惑,同時又有些欣喜,原本以爲南京已經是鐵板一塊,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啊。

想到此處,堵胤錫不禁較有興致,端起茶杯喝了起來。

趙銘見衆人坐定,遂即一揮手,堂內小吏放下茶點退出大堂,門外的侍衛將殿門關閉。

趙銘微笑道:“三位先生剛到,還不瞭解情況。顧先生,你先簡單介紹一下!”

顧炎武點了點頭,目光打量堵胤錫等一眼,眼中帶着一絲敵意,沉聲道:“朝廷運轉,離不開錢和官吏。府庫有足夠的錢,才能維持軍備,守衛疆土,才能賑濟災民,安撫流民,維持地方穩定,才能給官吏發放俸祿,官吏才能幹事,去治理地方,收取賦稅,從而爲充實府庫的銀錢。這是一個循環,而錢是其中最爲關鍵的一環,可以說有錢一切好辦,無錢寸步難行。可是現在,朝廷沒錢了。”

趙銘接過話頭道:“從天啓朝開始,朝廷就爲錢所困,崇禎更是因此崩潰。此後弘光、隆武兩朝也都不富裕,歲入不過五六百萬兩。建武朝就更不用說,簡直慘目忍睹,庫房裡一個銅子沒留下不說,還拖欠半年軍餉,數月俸祿。如今南京立朝,戶部賬上已經沒錢,而沒有錢,朝廷便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因此,今天召集諸位,就是商議解決此事。”

堵胤錫、姜曰廣、揚畏知點了點頭,表示知曉。

堵胤錫放下茶杯,不禁看了趙銘一眼,心道賦稅一向困擾大明,雖說趙銘的漢國有錢,但是錢卻不是南京的,到是要看趙銘怎麼解決。

趙銘遂即微笑對三人道:“雖說三位先生第一次參與議事,但是議事之中,有什麼意見,還是可以提出來。”

說完,趙銘擡手道:“開始吧!”

顧炎武站起身來,走到中間,“那就由我來陳述內閣的意見。如今南京立朝已經三月,朝廷卻無法正常運轉,官員俸祿發不出來,將士獎賞難以落實,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朝廷沒錢~”

“藩庫願意提前將今歲和明年的賦稅,解押到南京,如何?”漢國戶曹判書王家勤不等顧炎武提出要求,便搶先開口道。

南京朝廷窮得叮噹響,漢國官員心裡清楚,這次肯定的輸血,與其讓內閣獅子大開口,不如主動獻上自己能夠獻上的,堵住內閣的嘴,讓他們不好提過分的要求。

趙銘擔任南京朝廷攝政之後,爲了掌控南京朝廷,將大批漢國心腹官員,包括原來六曹判書在來,大都調入南京爲官,而在南京擔任高官後,原來漢國的職務,自然就讓給別人。

顧炎武的話被打斷,讓他有些不快,但還是皺眉問道:“押解多少?”

王家勤伸出三根手指,“藩府賦稅的三成!”

在座的四位原漢國判書和議政,臉上都露出不快之色,各部尚書也都沉着臉。

說實話,漢國賦稅的三成,已經不少了,而且一次押解兩年的賦稅,至少也有七八百萬兩,不過內閣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條件。

陳明遇一拍座椅,站起身來,厲聲道:“才三成,想也別想!”

面對老上官的憤怒,衆多漢國官員,臉色都有些難看。

這時王家勤與幾位漢國官員交頭議論幾句,然後沉着臉,與老上官對視道:“西南諸鎮每年,只上繳三成,漢國最多出四成,不能再多了!”

堵胤錫聽着對話,心頭有些震驚,不禁將目光投向端坐着的趙銘。

看來趙銘並非是將南京朝廷當做牌坊,而是想將南京朝廷辦好。

這時陳明遇卻咆哮道:“不行!除了四成賦稅,朝廷還需要收回江浙、閩、粵、臺灣和遼東之地!另外,華興銀號,也要收歸朝廷。”

“這絕無可能!”王家勤拍案而起。

“這是要廢了漢國啊!”董志寧也猛的站起來,滿臉的憤怒。

在場的漢國官員,一片譁然,義憤填膺。

按着內閣的意思,漢國將丟掉大陸的領地,只剩海外拓殖地,並且還需每年拿出四成賦稅上繳朝廷,漢國基本就廢了。

這樣的條件,簡直比打了敗仗的隆武諸鎮,還要悽慘。

“漢王,漢國可是大王您的基業啊!”一衆漢國官員,拜伏於地,痛哭流涕。

趙銘坐在王位上,忙道:“諸位愛卿,快快起來。內閣提出的條件,不是不能商議。今日召見諸位,就是要議一個滿意的條件出來。”

堵胤錫與姜曰廣對視一眼,沒想到一來,就遇見這麼刺激的事情。

眼前的事情很明顯,就是地方與中央之爭,內閣敢這麼提,肯定是得到了趙銘的授意。

堵胤錫沒想到,趙銘以前割據一方,一直對抗朝廷,反對削藩,還以爲他是個封建派,沒想他居然是個隱藏的集權派。

看到趙銘爲了強化中央,居然對自己都下狠手。

堵胤錫不禁對趙銘,刮目相看了。

漢王的話,還是管用的,王家勤等才聞語,只能從新入座。

趙銘遂即說道:“內閣的意思已經表達了。現在說說你們的想法吧!”

漢國衆多關員,心裡清楚,漢王擔任南京朝廷攝政後,肯定會想法壯大南京朝廷,所以他們知道,漢國肯定需要讓出利益。

不過,若是按着內閣的意思,漢國九成的實力,都被剝奪了。

王家勤與衆人商議幾句,才站出來道:“大王,臣知道,南京需要運轉,但是臣以爲如此削弱漢國,有所不妥。漢國可以給南京朝廷,每年給一些銀錢,維持南京的基本運轉。諸如北伐、賑災、維持地方,都可以交給漢國來辦。畢竟,漢國藩府已經相當成熟,也有能力做好這些,而南京朝廷新立,什麼都不完善。臣以爲,完全沒必要,放棄已經完善的漢國藩府,而去花費精力和錢糧,重建一個還不知怎麼樣的南京朝廷!”

董志寧道:“大王,漢國乃大王根本,切不可廢。臣以爲,南京只設內閣即可,養兵、治民、收稅,都可交給藩府。”

現在趙銘的集團內部,分爲兩派,一部分認爲應該中央集權,一部分則支持封建。

漢國能有今日,凝聚了不少人的心血,也關係到很多人利益。

趙銘聽完,知道他不表明態度,內閣是不可能說服漢國諸多官員。

不錯,趙銘承認,此前他確實對抗朝廷,但他確實是個隱藏的集權派。

歷史的教訓告訴他,最適合中國的政治,就是中央集權,過度放權肯定會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