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第484章 靠友軍不如靠自己!

這一次,曹丕基本上是將自己的家底全部都帶上了,魏國的精銳,基本上都被他帶在身上了。

現在曹仁統領的那幾萬大軍,都算不上是精銳了。

漢國無恥,織蓆販履之輩狡詐,來偷襲我大魏的關中。

此番我曹丕,定然要將長安收復回來,要將漢軍趕出關中。

不.

不是趕出關中,而是要將漢軍全部在關中消滅了。

“督促全軍加快行軍速度,要在一個月內,到達潼關!”

另外一邊。

鄭縣。

戰爭的迷霧漸漸散去。

這幾日來,張遼能蒐集的到的情報,也越來越多了。

越來越多的漢軍,朝着鄭縣聚集,其中已經是開始出現張字旌旗了。

這說明張飛的大軍,有部份朝着這邊來了。

漢軍靠攏過來,還不是張遼最擔憂的,張遼最擔憂的,還是潼關方向。

他聯繫不上潼關了。

原本經潼關而過的後勤線,也被漢軍截斷了。

如果往樂觀方面去想,潼關還在,漢軍只是來圍困鄭縣而已。

但如果是往悲觀方面去想,可能潼關已經被漢軍攻破了。

張遼本不願意往悲觀方面去想的,但是

如果不是潼關陷落,面前的潼關守將裴偉的首級,怎麼會被漢軍送到鄭縣這邊來?

“文遠將軍,我家殿下仰慕將軍名聲,合肥之戰,將軍率領八百將士,襲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吳軍崩潰。

在東吳撤軍時,將軍率領追兵,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差點活捉孫權。以將軍之能,何不轉投我大漢,繼續大展宏圖?”

張遼只是呆呆的看着裴偉的首級,眼睛那是一動都不動,表情亦是呆滯。

見此情形,使者當即繼續說道:“將軍與我大漢大將軍關羽關雲長有舊,此番若是肯降,不僅活命無數,更是可在我大漢佔據高位,何樂而不爲呢?”

降?

我張文遠豈能投降?

他緊握拳頭,青筋暴起,厲聲喝道:“我張遼生是大魏的人,死是大魏的鬼!寧死不降!”

“如今潼關被破,我大漢天兵兵鋒遠甚將軍,左馮翊已被我漢軍所取,潼關蒲板津亦是收入囊中,將軍已經是甕中之鱉了,現在投降,尚有手下數萬人做本錢,若是執迷不悟,便只有死路一條了。”

“唯死而已,有何懼哉?”

漢軍使者卻是輕輕一笑,說道:“將軍如此大義凜然,卻不知你手底下軍將,有幾人是要與將軍一道送死的?”

“使者請回罷,我大魏援軍不日將至,張某隻需要固守鄭縣,吸引你漢軍,等待援軍到來即可。”

見張遼如此執迷不悟,漢軍使者臉上的表情越變得越來越難看起來了。

“將軍如此執迷不悟,卻不知城中糧草,夠支援到魏軍到鄭縣來?”

張遼冷哼一聲,說道:“鄭縣中的糧草,支撐個一兩年還是不成問題的,不勞使者掛懷。”

“況且,我大魏精兵在關外,我在鄭縣,你漢國該是煩擾纔是,要想守潼關,怕是要擔心有斷汝糧道罷?”

他現在在鄭縣,確實是陷入重重圍困之中。

但是

漢軍也煩啊!

在知曉魏國大軍不日將至的情況下,有張遼這幾萬魏軍在鄭縣,漢軍如何敢將兵卒聚集在潼關一線?

這後勤首先就跟不上,還要擔憂張遼時時作亂。

危險,常常是伴隨着機遇的。

“既是如此,那便戰場刀兵上來見罷!”

“使者請便。”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方面,張遼還是有底線的。

漢國使者在將軍府胥吏的護送下,一路到了鄭縣城樓。

“聽聞城中糧草夠支用一兩年?”

漢國使者突然對身側的魏國官吏問道。“自是如此。”

“你家將軍當真要死守鄭縣?而不願投降?”

“我等皆追隨將軍,並無二話。”

漢國使者愣了一下,再問道:“難道軍中就沒有怕的人?”

“都是跟着將軍多年的老兵了,有何害怕的?”

使者仔細觀察着胥吏的表情,這才登上吊籃,被魏軍送下城去。

將軍府屬官回到府中,馬上見到了一臉沉思的張遼。

“果然如將軍所料,那漢軍使者,問了屬下許多個問題。”

張遼點了點頭,說道:“我的話他不會信,你的話他自然也不會信,但是城中間軍司細作的話,就由不得他們不信了。”

城中有間軍司細作,張遼自然清楚。

實際上,間軍司的探子,就像是蟑螂一般,你怎麼滅殺,都殺不完。

但這些間軍司細作,有時候也不是不能爲他所用。

就譬如傳遞一些他想要傳遞給漢軍的消息。

“這幾日我一直在搬運城倉中的糧草,搬出去後,又從地道送回城倉內,如此往返數次,那間軍司細作必定會將城中糧草充足這個消息告知那魏延,如此一來,漢軍的判斷,肯定會偏頗。”

實際上,鄭縣中的糧草,只夠城中軍民食用一個月而已。

多的就再沒有了。

固守鄭縣,這不是一件現實的事情。

鄭縣非是堅城,此是其一。

糧草不足,更加致命。

另外

將希望寄託給別人,不是張遼的爲人。

靠友軍不如靠自己。

這是張遼能活到現在而堅守的人生信條。

潼關乃是天下雄關,豈是那麼容易突破?

時間拖延下去,那他在鄭縣,豈不是敗亡了?

是故。

他要突圍!

不是朝着潼關,而是向南突圍,進入武關道中,再伺機回關中,亦或者是去洛陽。

他要將主動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上。

是夜,他接見了部將侯成。

侯成本爲呂布部將,因獻酒遭呂布責罵而心不自安,在曹操圍下邳時,與宋憲、魏續縛陳宮、高順,率衆降曹操。

張遼在投降曹操之後,漸漸成了這夥降人的主心骨,呂布舊將,多在他手下效命。

“侯成,今有富貴一樁,不知你敢取否?”張遼神光灼灼的看向侯成。

“將軍但請言之。”侯成看起來比張遼還老,但身子骨總算能稱得上是硬朗。

“凡我等此之輩人,皆忠壯果烈,有智有策,折衝討難,芟敵搴旗,靜安海內,豈輕舉措也哉!誠乃天啓其心,計深慮遠,審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虛死,節不苟立,屈伸變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貲之祿。

今城中缺糧,潼關失陷,我欲率城中精銳突圍出城,留你三千兵丁,會同城中民夫百姓,守住鄭縣,吸引漢軍,爲陛下攻取潼關爭取時間,你可有這個膽子?”

所謂富貴險中求。

但這個富貴,也太難求了罷?

給張遼的回答,只有侯成的沉默。

很長時間的沉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