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第421章 此非今事乃一般(第三更)

旁邊的大臣看一眼右丞胡惟庸,並不出聲,他們倒是對這個送菜的小船很感興趣。

一個個長的和粗的老竹子剖開,把中間的節打掉,就成了水渠。

水渠中有水,連接的地方也不漏,水上漂着船,船裡有食物。

看水的流動,最後又會回到出來的那個地方,從另一邊。

水應該是有人專門推,因爲高低不是很明顯,順便這個渠也會進到女眷那裡。

即,自己出去找食物可以,看着菜單叫人送也行,等着船上的到來亦沒問題。

如此吃飯,給人一種自在的感覺,加上歌舞表演,隨意走動。

朱元璋看一看,同樣承認花了心思:“宜長,是咱好大孫的賀禮?”

“陛下莫急,眼下天熱,而且諸位餓着肚子,等吃幾口菜,咱們再去看賀禮,賀禮搬不過來。”

里長搖下頭,表明就是爲了吃飯更輕鬆、方便。

“重八,這法子拿去開個酒樓可了不得,想是有不少人願意去。

曲水流觴總得有個上下游,地方不好尋,得找小溪,水流大了會把酒觴打翻。

有了這種船,隨時找個開闊的地方架起來便成。”

馬皇后今天不去女眷那邊,跟在朱元璋身旁。

她主要爲了陪太子妃,太子妃是今天的第二個主角,皇太孫她生的,她露面。

睡覺的寶寶被下丘村的婦人照看,她在這裡刷存在感。

“是呢!咱當時缺錢打仗,若能想到這些個主意,錢不就有了嘛!

天德在外打仗辛苦,他堂弟也捐了錢,把這法子給他,福華樓正好買下了一大片地方。

往後咱想吃,出個西華門便到地方,周圍全是咱的店鋪,安心。”

朱元璋想起了徐掌櫃,這種取巧的東西就適合福華樓。

常遇春常府對面的望春樓則不行,那裡不需要太多的客人。

以後自己想到外面吃,偷摸出去,讓下丘村的人把福華樓的廚師和夥計替換掉就行了。

然後向西的那一排店鋪,全是自己的,隨便安排護衛。

“我在坤寧宮做一個,又不麻煩,不能總想着往外跑。”馬皇后把朱元璋飄出去的心拉回來。

“陛下,與皇子、公主的合夥買賣,賺了不少錢,不過有的做成罐頭了,是村子補錢,還是等着賣完罐頭結算?”

里長見陛下尷尬,連忙圓場,說起他和憨憨已經安排好的事情。

“自然是賣罐頭,像醉蟹一樣,不然你罐頭賣得貴了,誰能高興?”

朱元璋順着話說,把剛纔總要出宮的事情揭過。

“既然如此,還能有半個月可以抓金蟬,就是知了猴,再之後只能粘翅膀長好的蟬了。”

里長繼續幫着轉移話題,他發現陛下有時也不容易。

“上次你們給出來的報紙樣品不錯。”朱元璋見自己的妹子還要說話,趕緊再換個話題。

“陛下,那個其實不着急了,之前想着讓地方上的讀書人幫忙,後來有了新打算。

現在的問題就是百姓不識字,其實百姓也願意識字,識字的人娶媳婦兒都比別人強。

屬於全大明的重要事情,我們……嗯!村子裡的意思是……”

里長把憨憨說的那些話說給朱元璋聽,軍隊回來,先讓軍隊掃盲,再把軍隊派出去。

那麼軍隊自然會不停地宣傳當今陛下的聖德,在教學的時候讓百姓擁護陛下,順便擁護太子。

朱元璋的眼睛眯起來,馬皇后同樣不想提出宮不對的事情了。

二人心有靈犀地互望一眼,同時點頭。

“好啊!對,先教軍士,讓軍士去教百姓,如此……”朱元璋說着突然停住。

“是不錯,誰教不是教呢!”馬皇后同樣帶着笑容。

夫妻兩個知道大明官員少,本來指望科舉能夠選拔一批民間的官員,擺脫原來元朝官員家族子弟。

結果科舉考試太叫人失望了,一個個的就知道背四書五經,至於公文,那也是有格式的,很好答。

最難的則是時務策,學子啥都不懂啊!愁人。

好不容易下丘村幫忙留下一批培養,若是把報紙發出去,讓原來的那些家族的人來給百姓念,又擔心他們曲解其中的意思。

一個朝代的初立,需要壓制曾經的那些讀書人,因爲他們知道得太多了。

許多人不是真心擁護,他們能看透朝代更迭的本質。

同時又因爲缺少治理地方的官員,不得不用他們,否則百姓不識字,政令都下不去村。

若有一種辦法不給那些人機會,還能讓百姓能識字,自然要選擇這個了。

“宜長啊!這莫非便是給咱好大孫的滿月禮?好!太好了!”朱元璋如是理解。

一個好的能夠從大局方面提升大明實力,又能壓制另一些應該被壓制之人的策略,確實比其他禮物貴重。

里長搖搖頭:“陛下,不是的,皇太孫雄英是小寶寶,咱給的禮物要能幫助寶寶的。

掃盲屬於正常下丘村應該交上來的東西,等軍隊一回來,呃……”

里長說着停下,伸手入懷,掏出來幾張紙,仔細看看,點頭:“是這個,這個陛下拿着,可以加快掃盲的速度。

先學注音,然後再用注音引導大家認字,很快就能學會,主要是大的人理解能力更強。”

說着他把紙遞過去,這裡面有速成識字法。

在朱聞天的時代,這個方法採用的是民國時候弄出來的注音方法,把切音給取代了。

不過他給出來的是拉丁字母的那種,字典上會用。

字典上也有切音等方式,包括偏旁部首等等。

兩種注音的目的是一樣的,用最便捷、最快的方式讓百姓識字。

選擇一個語種來當普通話,用哪個都無所謂,因爲一直在變。

曾經爾雅的雅音就是指當時的普通話,等到了大明,就不一樣了。

同時大明,不,之前就有一些簡體字,方便記和寫,筆畫少。

只不過在某些方面,簡體字出現了特殊情況,不能更好地表達原字的意思和規則錯誤。

朱聞天沒去推簡體字,繁體字一樣寫啊!一般學書法的都得會。

還得學隸書、草書、行書等字體。

朱元璋不知道這幾張紙的背後有多少選擇和決定,他拿着紙,又犯了跟上次一樣的毛病,盯着里長的胸懷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