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山神有夢人有情(別忘了投票,謝謝!

第9章 山神有夢人有情(別忘了投票,謝謝!)

守村人做夢又夢到了山神爺,山神借守村人的口說讓打井、清理河道。

下丘村的村民們立即照辦,幹活,守村人不會錯的。

看看田裡的苗,不需要再多惦念,明年保證收穫一季。

多收一次油菜籽和苧麻,相當於朱聞天那時幹一年多給一年的工資一樣,還不收個人所得稅。

力氣大的朱聞天,明明應該是打井的主力,他偏偏沒時間。

他不幹,他帶着小夥伴們挖泥,本地有高嶺土,很白的,有的地方又叫觀音土。

燒瓷器是最好的,飢餓的情況下,吃一點,不死人,吃多了就完咧!

朱聞天不打算燒瓷器,得先建窯,太費勁了,時間不夠用。

跟小夥伴們挖完,之前買的紅糖開始加水煮,高嶺土放進去脫色。

煮海爲鹽的時候用黃泥,黃泥黏度大,可作爲脫色劑。

之後有了活性炭,拿活性炭脫色。

使用高嶺土脫色的情況比較少,高嶺土不是哪都有的。

有的地區高嶺土顏色不正,還需要先給高嶺土脫色,然後才應用在其他方面。

高嶺土給紅糖脫色完,變成白砂糖。

白砂糖再加工,放到缸裡,順下去一根根棉繩,保持一段時間的溫度,之後結晶,便是冰糖,多晶的。

小夥伴們哪玩過這麼好的遊戲啊!純純的手工課。

半個月過去,井只打出來一口,冰糖出現一大堆。

“憨憨哥,冰糖是這麼做出來的啊?上次去宣城,賣那麼貴,他們怎麼敢?”

小丫頭跟去宣城好多次,她偶爾會帶冰糖回來給小夥伴們吃。

冰糖好貴的哦!卻非常好吃,含着能含最少一刻鐘。

現在她發現紅糖變冰糖的辦法,一對比價格,眼睛瞪得大大的,忿忿不已。

壞人,都是壞人,賣冰糖的沒一個好東西。

太氣人了,把自己給氣哭了,你們怎麼能這樣。

她只考慮材料成本,不包含人工成本、輔助材料成本、工藝器械成本、技術成本。

其中技術成本纔是最高的,人家宣城的宣紙製造技術,一般人能接觸到?

“不哭,不哭哦!嘿嘿嘿,笑,你笑起來真好看,嘿嘿!”

朱聞天又變成符合人設的樣子,給小丫頭擦眼淚,真氣哭了。

“憨憨哥,他們欺負人。”小丫頭撲到朱聞天懷裡抱怨,好傷心!

是她當初想吃冰糖,才求着買的,現在回想,太難過了。

其他小夥伴們一個個也同仇敵愾,紅糖和冰糖差十多倍的價錢,原來如此簡單。

等每人含一塊敲下來的冰糖後,大家又都露出笑容,真甜啊!甜得純粹。

村民看到冰糖,欣喜的時候又覺得正常。

自己養的守村人得到了山神爺的認可,通過守村人教自己過上好日子。

當初祭祖和敬神求一個守村人,是跪下磕頭的。

別的村咋沒有呢?因爲別人的心不誠,這是咱們自己的守村人。

里長含塊冰糖開會,村民大會:“憨憨的事情不得說出去,那叫匹夫本來沒……?”

“匹夫無罪,懷壁其罪。嘿嘿嘿!”朱聞天又沒忍住。

“對!”里長認同:“咱們的憨憨現在不一樣了,所以大家必須要按照……按照……以前的方式對待憨憨,對,就這樣。”

朱聞天:“……”

***

轉過天,朱聞天開始設計水車。

今年的脫粒機沒時間做,明年夏旱,水車等着夏旱結束就能用上。

加上一些其他的設備,全由水力驅動,解放出勞動力。

朱聞天認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種境界,格局大。

也可以說是范仲淹幫藤子京洗白,涉及到歷史遺留問題,他管不了。

他此刻只琢磨着自己是下丘村的守村人,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現在就得回報村民。

村民是親人,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自己。

小丫頭頭髮都枯黃成那樣了,依舊要把煮雞蛋塞到自己手上,難道是她不想吃?

自己得以德報德呀!先管村子,再說其他。

啥廟堂?讓我憂其君,其君認識我?給我煮雞蛋吃了?

其君姓啥來着?哦!姓趙,趙其君?

自己不姓趙,姓朱,非要說姓趙,保證挨大巴掌:你也配姓趙?

心理建設一番後,朱聞天找到里長說水車的事情。

“夢!這個。”他遞上來九張紙,水車分解圖,帶外接軸的那種。

這樣等水車立起來,想脫粒就脫粒、想脫殼就脫殼,還能磨米漿和豆漿呢。

“別的地方有,咱下丘村沒有人會,憨憨你給出圖了,我找人做出來。”里長也看不懂這個圖,需要找工匠。

他拉着朱聞天回家,到家後抱出來一牀被褥和一身衣服。

“這是今年給你做的,要不單獨給你蓋個房子,你睡覺用。”

里長考慮快到十六歲的憨憨的情況,十六歲屬於成年了,叫成丁,再往別人家住不合適。

“不呢!廟,嘿嘿!”朱聞天拒絕,自己一個人再蓋個房子幹啥?

那個山神廟就不錯,他也不害怕,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里長沒說什麼,帶着村民在山神廟的主殿旁邊給憨憨蓋房子。

設計的時候房子沒有竈,大家想着吃飯的時候會有人去找,要麼就是把好吃的帶到那裡。

朱聞天不答應啊!我自己做飯不行嗎?我又不是不會燒竈,有時候你們做的菜不好吃,我自己來唄!

經過一番特殊的交流,朱聞天勝利,他擁有了自己的火竈,在房子外面,院落當中。

***

日子一天天過去,村民的菜中多了泥鰍,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淤泥堆積起來,等抽出時間,運到村子裡的荒地中,買來的牛配合着把淤泥翻進去,變成良田。

去年明朝建立時開始丈量土地,今年開春把村子的丈量完,不用擔心把荒地變良田後多出額外的租賦。

田賦交上去,別村大量的人閒下來,聽聞下丘村種地、清淤,偶然過來看下熱鬧。

他們主要看油菜和苧麻,苗越長越大,感覺能收穫。

轉而他們又爲自己家的地發愁,辦法是好辦法,收割完水稻後的田怎麼翻?家中的牛不夠。

是否管下丘村借一下,下丘村今年買了二十六頭牛。

原來大家一起窮,你們咋富裕了?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