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广告屏蔽插件

多年坚守,做站不易,广告是本站唯一收入来源。

为了继续访问本网站,请将本站加入您的广告屏蔽插件的白名单。

过界(夜很贫瘠极速版) 第28章

“我还没有具体想好......今天在曲登走了一圈,我想记录曲登这种牧区偏远村庄的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对生活的态度。梅朵就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录对象!我觉得她很有趣。”

“听起来很不错。明天你要再去一趟曲登做个采访吗?”

“不用,明天去乡镇小学做宣讲,正好梅朵和旺堆都在那个学校。”

许柏:“明天我要去另一个镇坐诊,大概两到三天。”

燕周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坐在床边打开电脑,闻言抬头:“那就住在那边了吗?”

“嗯。”

“好吧。”燕周耷下脑袋,在触控板上滑拉,新建一个文档,“多吉也和你一起去吗?”

“对。”

燕周更郁闷了。

他集中注意力写稿,敲敲打打写出大纲,边写边整理今天的采访和拍摄素材,直到许柏督促他去睡觉,燕周才放下电脑去洗漱。

洗完澡燕周接到楚晴的视频通话请求,他趴在床上接了电话,点开外放。

“小燕!在那边还习不习惯?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呐?”

“挺习惯的,没有不舒服。我们住的都是有氧酒店,晚上睡得很好。”

“那就好。”楚晴笑眯眯道:“打电话跟你说个事,你爸不是退休了嘛,他太久没出门玩了,我体贴你爸,报了个去欧洲的旅行团,下周就出发!”

另一边传来燕荣飞的声音:“不是你想出去玩,非要拉着我陪你的吗?”

“是我陪你好吗?”

“是我陪你!”

“好好,你们不要争啦。”燕周好笑:“谁陪谁都行,出门玩得开心最重要。”

楚晴满意点头:“对嘛。不过等你回家后,我们还在外面呢,你一个人在家要是没吃的,就去你哥家蹭饭,别老点外卖啊。或者去龙龙家,他们家饭好吃!”

“知道了,我会自己找饭吃的。”

“许柏在不在你身边呀?你也可以去许柏家住!这样你们俩还能做个伴呢。”

燕周差点把手机盖下去,许柏本在浴室刷牙,听到自己的名字探出来:“找我?”

“没有没有。”燕周摆摆手,忙把外放关了,把手机放到耳边,“柏哥家是能随便住的吗。”

楚晴莫名其妙:“有什么不能住的?你是他最疼的弟弟,你不能住谁能住?”

燕周说不出话,只好和他妈打哈哈。聊了一会后电话挂了,许柏从卫生间出来,坐到床边。

“要去我家住?”许柏故意问。

燕周:!原来许柏全都听到了。他颇难为情:“我妈开玩笑的,我哪能真没饭吃啊,不会去你家的柏哥。”

许柏噢一声,若无所谓道:“这么不想去我家啊。”

燕周下意识答:“那肯定是想去的。”

静了一秒,许柏稍清清嗓子,声音里掺进笑意:“我很欢迎。”

燕周略微疑惑:“可是哥,平时你也不在家吃饭吧?而且我们两个都不会做饭啊。”

许柏:“我可以学习做饭,应该不难学?”

燕周神情一滞,小心瞟许柏一眼,心想哥你这是要为了我学做饭吗?

禁止自作多情和多余想象!燕周打住脑子里呼啸乱跑的火车,答:“是啊,应该不难学,大不了我让老燕抄几个菜谱,我照着做不就行了,吃饭这事好解决。”

他装作忙着玩手机,不知道许柏的目光长时间停在他身上,末了无奈一笑,起身走过来。

许柏俯下身,房间的顶光照得男人身形的阴影落下来,罩住燕周大半身体。

燕周略僵硬地侧过身,不知道许柏要做什么,那一瞬间的心跳猛然提速:“哥?”

许柏拉过被子,盖住他的腰和腿。

“被子盖好。”许柏摸摸他的脑袋,“睡觉吧。”

草原上一早就开始刮风,太阳直射,燕周戴副墨镜,套一顶宽檐帽以免头发被吹成鸡窝,冲锋衣拉到衣领最上,裤脚塞登山靴里,背着包和相机,还不知道自己酷得像个墨镜挡脸的小明星,在教学楼帮同事搬设备。

“咔嚓”一声,同事给他拍了张照。

燕周:“干嘛?”

同事把手机给他看:“你哥说他不在的话让我们帮忙看着你,尤其是别让你乱蹦乱跳。哈哈,抓你个现行,照片发你哥了。”

燕周对这等捣乱分子好无语:“我干活呢!”

没过两分钟许柏的电话就来了,燕周只好放下手里的东西接电话:“哥。”

许柏在电话里说:“扛这么重的设备上楼,不累吗?”

“哥这就是一个三脚架。”燕周耳热,“你放心吧,我都不大高反了,楼梯我慢慢走上来的,不累。”

“有一点难受就得休息。”

“知道了。”

“燕大侠忙去吧。”许柏笑道:“今天也很帅。”

挂了电话,燕周重新拎起三脚架,一步并作两步跨上楼梯,哼哧进了教室。

医生们在台上讲口腔健康知识,燕周蹲后面拍,一旁同事拍拍他,小声说:“那个男孩就是旺堆,仁青的儿子。”

同事指一个坐在后排的高个子男生,神色皮肤,身形板正。

宣讲结束后,学生们下课休息,燕周在走廊上等到旺堆出来,与他打招呼:“旺堆。”

旺堆有一双与妹妹梅朵很像的黑色大眼睛,他走过来,燕周友好道:“我叫燕周,昨天我去你家拜访,你妈妈做了很好吃的牛肉,奶茶也很好喝。”

旺堆话不多,沉静点头:“你好。阿爸和阿妈说过你们,还有几位医生去年帮阿爸看病,谢谢你们。”

“不客气,这都是我们的工作。”燕周说,“我给妹妹拍了好几张照片,你看。”

燕周把相机里的照片给旺堆看,旺堆凑过来,看到自己妹妹和家里牦牛与狗的合影,脸上这才慢慢生出笑意。

“梅朵还送给我一块很漂亮的石头。”燕周从包里拿出那块石头,摊开手心。

“她喜欢谁,就给谁送石头。”旺堆温和道。

聊起妹妹,旺堆的话匣子才打开:“梅朵喜欢在草原上玩,她捡石头,草,花回家,有一次她把死去的羊的骨头捡回来,被阿爸说了一通。”

这小姑娘的品味够独特的。

燕周举起相机:“给你拍张照可以吗?”

旺堆点头答应,站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让燕周给他拍了张照。

拍摄上午就结束了,林里春想带大家赶回当雄是午餐,天天吃盒饭也吃不消。下午暂时没活,燕周去找林里春,说想留下来自己拍点素材。

林里春爽快答应,学校里有的老师家在当雄,自己开车通勤,正好可以把燕周捎上。

燕周看到教学楼一楼荣誉榜上旺堆的照片,这孩子年级第一。他从教学楼出来,远远瞥到一个灵敏的小小身影从操场上一晃而过。

燕周认出那小孩,不敢大声叫怕引来老师,拔腿就追上去。

“梅朵!”

燕周穿过操场,要不是腿比人家长得多,差点没追上这疾速小火箭。他气喘吁吁抓住梅朵的小书包,“午休呢,干嘛去?”

梅朵睁大眼睛望着他,还想跑,燕周哭笑不得:“又不念书了?我陪你玩,玩不玩相机?”

燕周刚才一下跑快了,这会有点胸闷,他把相机取下来给梅朵,梅朵果然被吸引住,接过相机捧着。燕周干脆盘腿往地上一坐,告诉梅朵哪里是快门,手指按下去就行。

梅朵把眼睛贴在取景器前到处看,突然她看到什么,开心地叫了一声。

燕周转过头,旺堆从远处走过来。应该是看见他们在操场上玩,特地来找。

旺堆过来,低头用藏语对妹妹说了什么,梅朵晃晃脑袋,把相机放进旺堆手里,旺堆接过来,还给燕周。

“这么贵重的东西,你收好。”旺堆说,“我妹妹不懂这些,怕弄坏你的相机了。”

燕周笑着说:“她总是这样跑来跑去的吗?”

“她有用不完的精力,力气比我还大。你看她的脑袋圆圆的,特别硬,撞起人可疼了。”

燕周笑起来。他思索片刻,试着问:“她好像不大喜欢学校,为什么?”

旺堆看着在不远处拍照的妹妹,弯腰在燕周身边坐下。

“我以前也生气,气她调皮,不爱念书。”旺堆说,“但是,梅朵小时候发很严重的烧,没有马上治好,后来不会说话了。医生说以后她的智力发展也会很慢。”

燕周没想到情况竟然是这样的,一时说不出话。

“我很希望她可以治好,至少开口说话。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阿爸说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多都无法治愈,至少妹妹很健康。但是,如果妹妹会说话,她每天一定有很多话和我们说,你觉不觉得,她其实话很多?”

旺堆似乎有一肚子话无人倾诉,也不知憋在心里多久,不知为何在第一天见面的燕周面前倾吐。燕周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点点头:“是。”

“如果我走出草原,学习很多知识,认识很多人,会不会总有一天,我可以找到方法?”旺堆出神道,“我也想成为一名医生,爸爸的病,妹妹的病,我都想治好。以前我很讨厌妹妹逃学,因为爸爸说,不读书就一辈子没出息。”

燕周问:“现在呢?”

旺堆犹豫片刻,说:“现在,我只想要他们都健康,不想要出息。哥哥,你们都是大城市来的人,读了很多书,你说,我这样想到底对不对?”

燕周真不知道该怎么好好回答这个问题,脑子努力飞速地转,既不想随意回答,又不想在孩子面前把话说得太沉重,更怕误导小孩。

“按照现在社会主流的思想来看的话,你爸爸说得没错。”燕周斟酌开口:“但是这个世界很大,城市,森林,大海,大草原,都共同存在这个地球上。世界是很包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梅朵跑过来,她不知从哪拖来一个废弃纸盒子,里头还有几个空瓶。

小姑娘又在捡垃圾了。燕周拿起相机给梅朵拍张照,梅朵还炫耀地举起纸盒子冲镜头比姿势。

旺堆:“你捡这些回去,阿爸又要骂你。”

梅朵哼一声,拖着自己的纸盒子转身跑了。

第31章 想到这里,燕周一下就泄了气

梅朵和旺堆下午三点放学,燕周送他们回家,顺便向仁青和玉珍表达了想为他们做报道的想法。

仁青和玉珍爽快答应,燕周便与他们约好第二天再来做采访。回到酒店,燕周一个人在房里处理今天的工作,窗外光线明亮,燕周关一点窗帘,窝在沙发椅里敲敲打打。

如果算上从大学开始做的采访作业,到现在他也算是为诸多人和事写下过报道。在了解形形色色的人的过程中,燕周逐渐感到当下许多人喜欢使用的“人生评估标准”只是一种工具,运用固定的条例来衡量此人是否达标、达标率是多少。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快速勾勒出此人的整体轮廓,用寥寥几句话、几个词贴上标签的行为,有助于提升人类社会运作过程中的行业人员筛选效率。

但是,如果有人不选择进入这场偌大的竞争市场呢?地球有80亿人口,横跨千万年与千万公里,只用一套标准衡量这么大的人口幅度,未免以偏概全。人生究竟是旷野的无边无际更好,还是轨道的疾速奔驰好?原本应当是体验过才有能力判断,但绝大多数人又支付不起高昂的试错成本。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