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夫郎都有金手指 第158章

第110章

“麻风病!怎么会是麻风病呢?!”

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是,第二日,姜辛夷到太医院上班,最先送来的一批疼痛症病人身上,出现了斑状病变。

按理来说,就这一个症状,也不能百分百确定这就是麻风病,可巧就巧在这个最先送来的病人出现了很明显的肌肉萎缩,从原来的正常手型变成了爪型手。

闭汗、疼痛、斑块、畸形……

所有麻风病的症状逐一验证,姜辛夷扫了一眼,就对宋怀山说:“赶紧禀告陛下,要他封锁城门,对城内百姓逐一检查。”

麻风病的传染率不高,但它潜伏期长啊。

从感染上病症到发病长达两到五年之久,这些发病的病人没准前几年就已经得了麻风病,这期间,他们接触过多少人,又有多少人传染上了,无从得知。

宋怀山知晓这些病人得的都是麻风病后,脸色也变得异常难看:“正常的麻风病人在城门口就会被拦下,只有不正常的麻风病人,城门口的侍卫看不出来,才会放行,可是最近不管是下头的县城还是京城都没有得麻风病的,这病源是从何处而来?”

“这都不是我们能考虑的,当务之急,还是赶紧封锁京城,把京里百姓都给排查一遍,避免出现更大的传染。”

姜辛夷没这么多考虑,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宣纸折成书页大小开始写《麻风病的预防与治疗对策》,事情都已经出了,再去纠结源头没用,与其自乱阵脚,还不如快些想好对策。

时间拖得越长,越对自己的家人不利,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今天接触的人,他会不会就是麻风病的潜伏者,与他接触后,自己身上会不会也传染上病菌,从而又带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姜辛夷家里可是有好些孩子,更不敢拖着这事儿,好在他在现代管理公司的时候,就没少办防疫的事情,有时候上头一份文件下来,他们当天就得把所有事情都办好,对这类事情轻车熟路。

宋怀山还在想如何跟陛下汇报的时候,他已经把册子写好,交到了他手里:“如实跟陛下汇报,陛下若问要如何做时,把这册子交给陛下即可。”

宋怀山忙不迭地打开册子,看了几眼,他瞪大眼睛,原本慌乱的心瞬间安定了下来,看姜辛夷的眼神犹如看救苦救难的菩萨:“姜太医,好在我们太医院有你这样医术高超还能处变不惊的太医在!”

宋怀山没有说假,他们太医院的太医平时不用上朝,且多在宫中和官宦人家行走,时刻要注意言行举止,明白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要说,每天装聋作哑得连最基础的人情世故也不知晓了。

叫他们治病行,叫他们上朝或者遇到这次这样的突发状态,他们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处理,皇帝问起话来,他们这些太医还得看朝堂诸公的意思。

可那些大臣们又没学过医,所谓的防疫手段过去过来都是那几样,什么封锁治疗,统一处理之类的。

宋怀山有时候觉得所有疫病都这样处理极为不妥,想说个一二三四来,奈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话到嘴边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现在好了,他想说的,他想做的,姜辛夷全给他写了下来,如果陛下问起,他也有信心说个一二三四了。

果然,当宋怀山把这消息上报给皇帝,不止皇帝慌了一瞬,就连正在上朝的朝堂诸公都乱成了一锅粥,七嘴八舌地说,要把那些麻风病人全都给处理了。

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位医术高超的大夫治愈过麻风病,以往的人遇着这事儿的处理法子就是这样,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把有问题的人都给解决了,只要把这些麻风病人处理干净,京里其他的人就安全了。

皇帝也觉得大臣们说得有道理,不能为了少数人牺牲多数人,京城有近百万的人口,京郊外还驻扎着几十万的禁军。

这么多人,一旦有个闪失,他们大楚不死也得脱层皮。

可他身为皇帝却不能下这样的命令,那些麻风病人平日里接触得最多的自然当属家人,处理了他们,他们的家人处不处理,家人的家人又处理不处理?

解决一个简单,解决一群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弄不好,很有可能激起民愤。

皇帝听了一会儿底下大臣的意见,向宋怀山问道:“宋卿,你们太医院可有应对之策。”

宋怀山等的就是这一刻,巴巴把袖子里的册子拿出来:“陛下,我们太医院的应对之策都在这个册子里了。”

皇帝颇为意外,叫福喜拿了册子过来,他就随口这么一说,没想到还真有啊。

打开册子一看,嗯,写得还不赖,打眼看过去都是一些曾经没有见过的处理方法,比下头那些只会叫嚣把人处理了的方法好。

从头看到尾,皇帝都想拍案叫绝了,从预防到各个衙门乃至京都百姓的安排都有。

“都别吵了,都来传阅传阅这份册子,你们这些只会用嘴办事的大臣,还比不过太医院的一个小小太医,看了这份册子,我看以后你们的奏折,也都给我按这册子的模式写好了。”

皇帝看完册子,越听下头人讨论的声音心越烦,索性站起来,又让福喜把册子拿给下头的大臣们看。

因为是紧急时间写出来的,姜辛夷写得很快很简洁,册子看着有好几页,总结起来不过是七八十条细则罢了。

大臣们挨个传阅完,都不吭声了,跟人家太医院的册子比起来,他们方才讨论的方法,就如同关公面前耍大刀,丢人得很。

宋怀山感受着瞬间安静的朝堂,心里别提有多美了,他们太医院的太医向来都是被这些大臣们看不起的,何时有过这般风光时刻啊。

皇帝看大家都安静了,满意道:“诸位要没有异议,大家便都按这个册子上所写之事来办吧。”

众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有大臣咬牙走出来道:“陛下,要臣等在家等候太医院的人上门排查,排查期间不能走动没有问题,但这期间,臣等的吃喝又该如何解决。”

太医院的这个册子在他们看来哪儿都好,唯独有一条让他们不能接受:排查期间京都所有人都必须在家老实等着太医院上门挨个把脉,确认家中没有潜伏的麻风病人,等他们把整个京城排查完,才能够解封。

事发突然,册子上又要求要立马封禁京城,一刻都不能拖。

不是每个大臣家中都奴仆成群,产业和庄子多得数不清,家里时常备着米面粮油,不用特意到街面上花钱去买,封锁个十天半月的与他们来说不叫事儿。

更多大臣家里每天都要府里的采买去街面上购买物什,远的不说,菜和肉总得每天都要买吧。

这下京城都被封了,外头的老百姓进不来,城里的老百姓不能动。

他们这些家中没有存粮的,吃什么喝什么?

总不能在家干饿着等死吧。

这个问题皇帝也不知晓如何回答,因为他从来都不会操心这个问题,也不会为这种事而操心,他转而看向宋怀山,宋怀山早得了姜辛夷的吩咐,回忆了一下说道:“可以请禁军或者皇城司的人出面登记各家各府的所需,每日送货上门。”

大臣们要的就是个解决法子,现在宋怀山把法子说了出来,当下不少大臣点了头:“这倒是可行。”

京城里也有不少的养殖场与菜场还有油米行,虽然大家都不能动了,但中间由禁军和皇城司的人运转,那就跟还在动时一样嘛。

就是要辛苦禁军和皇城司的人了。

京里可是足足有上百万人口呢,光是大大小小的府邸都有几十万户,这么多人家一天跑下来,不知得累成什么样子。

皇帝看底下的人同意了,一锤定音道:“那行,事就这么定了。”

“……”

禁军统领萧复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眼前一黑又一黑,想不通,京里怎么就出了麻风病这样大的事情,还要叫他去给京里每家每户送物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徐鹿鸣倒是还好,他的皇城司这几年做牙人生意做得越发顺手,京里的各府邸都是跑惯了的,可以说对京城人家都快了如指掌了。

不就是每天送物资这事儿吗,对他们来说易如反掌,弄不好,他的这群手下,还能从中大赚一笔呢。

就是不知道这个麻风病的传染率高不高,好不好治,如果很麻烦的话,他家木兰接下来一段时间岂不是要遭罪了。

徐鹿鸣心里这般想着,看萧复对送物资的事情,一副深恶痛绝的模样,主动提议道:“萧复统领,要不这送物资的事儿交给我们皇城司,你们禁军只需负责维护京城治安,不让京都百姓随便乱跑,避免让更多人传染上麻风病即可。”

萧复正头疼着,听徐鹿鸣如此一说,想到他的那些手下都是做买卖的好手,送个物资对他们来说还不是手拿把掐,有种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他上前两步,拍着徐鹿鸣肩膀大肆赞赏:“好小子,可真够有你的,不枉我这三年来对你的栽培啊,等这次事了,就冲你这次的仗义,本统领给你一个惊喜!”

萧复的手劲用了十足的力气,徐鹿鸣背上那些陪他练武打出来的淤青被拍得生疼,他龇牙咧嘴地笑了笑:“萧统领别这样说,我们各取所需嘛。”

太医院要给京里上百万的人口逐一检查他们身上有没有潜伏的麻风病症不是一件小事,搞不好,一查要查个一两个月的。

这期间,总会有人忍不住要走出来打听消息,还有原定好的婚丧嫁娶,以及一些必要的人情往来,这些肯定都是在家闲不住,想要串门子的。

京里的小门小户还好说,一看到他们皇城司便怂了,高门大户,尤其是那些皇亲国戚,若是叫徐鹿鸣去阻拦,人家当时不说什么,等这事儿过了,说不得就要开始给徐鹿鸣穿小鞋了。

徐鹿鸣充其量就是京里的一个五品小官,经得起京里几个人的小鞋穿,万一他们再联手起来给他戴个高帽啥的,那可真是没处说理去。

萧复就不一样了,不说他禁军统领的身份,但他是太子亲舅舅这一点,人家就算恨上了,也不敢拿他怎样吧。

徐鹿鸣还真没猜错。

消息一出,京城的百姓恐慌不已,有那家中没囤着米粮的百姓当即要拿钱去铺子里抢些米粮,生怕这期间自家人都饿死了。

这还了得!

姜辛夷的册子里都写了,要尽量避免人口密集,这些人一起去抢米,挤来挤去,万一里头就有麻风病人呢?

萧复立刻从军营里调了三万禁军,把守在京城的各个巷子口,谁家敢露头,就让禁军瞪回去。

有那闹得凶的,他直接过去,不管是谁,连人带仆从一块给抓进大牢里蹲着,等京城解封了才能放。

这个期间任何人都不能在京里走动,就算家中粮食富裕,被抓了也没人去牢狱给他们送粮,那些狱卒收不到孝敬会给他们吃些什么物什,不敢想象。

别麻风病没把他们带走,在牢狱里生生把自个饿死了。

如此一搞,再也没人在京里闹事,就连那些在京里嚣张惯了的皇亲国戚在萧复面前也都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倒是徐鹿鸣这边聚集了一堆闹事的。

京里这么多的人,自然不是每个人都是京城人,总有京郊附近挑着菜担子来卖菜的普通百姓以及宰猪牛羊为生的屠户们。

他们今儿菜还没买上多少呢,就叫禁军从京城里给赶了出来。

此刻全堵在城门口求徐鹿鸣:“大人,大人,我孙女病了就等着老朽把这猪卖了换些银钱回去给她治病,这一下不让我们卖了,叫我如何回去应承她嘛。”

“是哇,大人,我们一年到头种些菜不容易,这六七月里正是卖菜的好季节,等京城开封,菜地里的菜都老了,今年一年的生计全没了。”

徐鹿鸣知这些人困难,但他还是要说:“现在城里可是有不少麻风病人的,且城里家家户户的人都被拘在自家不准出来,街道上如今已空无一人,就算放你们进来,也无人会来买你们的货物,你们还想在城中贩货?”

“这……”

徐鹿鸣的话说得这些菜市小贩们哑口无言,他们又如何想不到这些呢,他们只是想再争取争取有没有其他法子罢了。

徐鹿鸣如此一说,看来是不肯给他们通融了,不少人叹了叹气,垂头丧气地收拾物什,打算打道回府了。

就在这时,徐鹿鸣沉了沉声又道:“虽然我不能放大家进城,但大家把东西卖给我皇城司却是可以的。”

他们皇城司要负责整个京城的物资运转,光靠城里那些米粮铺子肯定不够的,以往徐鹿鸣帮着商人们清货的时候,没少卖给这些百姓货物,现在是时候回馈他们一下了。

“唰唰唰€€€€”

方才还失魂落魄的菜贩子们顿时瞪大眼睛不可思议地看向徐鹿鸣。

刚还坐在地上耍无赖的猪肉贩子吃惊地问道:“大人这意思是肯收下我们货物?”

徐鹿鸣笑着点头道:“不止今儿收,只要京城一天没解封,往后你们带来的物什,我们皇城司都收,有那家里有多余的鸡鸭鹅蛋或者泡菜啊,水里捉的鱼啊,上山打的猎啊,都可以带来。”

人群瞬间躁动起来,适才的颓废不见,一个个全都变得兴奋。乡下人家,谁家没养个鸡鸭鹅,谁家又不腌制咸菜酸菜的,就算他们家没有,他们也可以去别人家收嘛,只要能够卖出去,就算只挣个辛苦钱也值得啊。

徐鹿鸣把话说完,也不耽搁:“好了,今儿时辰也不早了,要卖货的自觉排好队,在城门口登记入账拿钱,若不按规矩排队,我看大家这货也别卖了,都收拾收拾回家吧。”

顷刻间,乱糟糟的城门口变得井然有序。

大家都不傻,他们自个卖货,要吃一天的日头,嗓子都喊哑了也不一定卖得出去,卖给皇城司一下就卖掉了,且他们还不压价,上哪儿找这样好的事去哦。

“……”

把城门口的事情安排妥当,徐鹿鸣回了趟家,事情才刚出,京里的人家就算再等着米粮下锅,也不着急这一时半刻的。

他还有两家人要安抚,不把自家人安抚好,如何放心出去做事。

果然,徐鹿鸣一回到家,徐鸿雁就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跑过来:“爹,奶奶说,我今后的肉肉分量要减一半,鸡蛋也要少吃,是真的吗?!”

她刚掉了一颗牙齿,说话的时候,缝隙处别提有多显眼了,徐鹿鸣低头捏着她脸蛋,笑话她:“你都缺一颗牙了,还能吃这么多啊!”

这两天姜辛夷和家里人已经轮流告诉过她,她这是进入换牙期,掉牙齿是正常的,只有长大了掉的牙齿才不会长,小姑娘大气,已经把掉牙的事情忘记了。

但是这姑娘还是继承了一点姜辛夷的特性,爱美,缺了一颗牙齿到底是不好看了,这几天梳洗都不稀得照镜子,怕自个看到难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