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方奇幻小说网 > 利维坦号战记Ⅲ:直到世界尽头> 后记

后记

《歌利亚》是一部架空历史小说,故事中的绝大多数人物、生物和机器都是我杜撰的。不过书中讲到的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地点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蓝本,某些角色也确有其人。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本书中涉及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构的:
1908年6月30日早上7点14分左右,一个巨大的火球在西伯利亚的荒野爆炸。几百公里外的人都被震倒,窗户也被震碎。由于地处偏远,多年来一直没有人对通古斯事件进行科学调查。直到最近,科学家才确定是陨石(或者彗星碎片,并不十分确定)撞击造成了这次事件。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提出了几十种理论假说——从外星人入侵到反物质黑洞,再到大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的实验,不一而足。
1914年时,特斯拉还是世界闻名的人物。这位居住在纽约市的塞尔维亚移民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他希望能够用来阻止战争的“死光”。1901年,特斯拉开始了一个大项目——沃登克里弗塔——他打算用这个位于长岛上的电气设备来为全世界远距离传输免费电力(还有其他一些功能)。不过到1914年时,特斯拉的资金链断裂,他对可能取得的成就的宣传也变得越来越疯狂。整座塔从来都没有完工。1915年,为了偿还欠债,高塔下的土地被过户给华道夫–阿斯多里亚酒店。(你猜得没错,为了支付酒店账单,疯子科学家的老巢被卖了)1917年,因为害怕德国人可能会把它当作发报机或者地标,美国政府拆毁了高塔。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这两位报业大亨相互竞争了几十年。两人都因为所谓的“黄色新闻” [1]  而闻名,这种新闻报道注重煽情而不是事实本身。和《歌利亚》中的描述一样,赫斯特坚决反对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很喜欢电影,并拍摄了《宝林历险记》系列,影片第一集的内容本书已经有所描述,而且也正是他首先将“悬念式结局”应用到了电影拍摄中(这么说吧,在这点上我欠他的)。
阿黛拉·罗杰斯·圣约翰斯是赫斯特旗下报纸的一位女记者。她从十九岁一直干到了六十多岁。在《歌利亚》里,她刚刚二十。尽管现实中的她那时已经结婚,但我一时心血来潮改变了历史,把她写成了单身。不过那个撕毁结婚证书的故事却是基本属实的。她1969年出版的自传《蜂巢》现在市面上还找得到,那本书真的很棒。
弗朗西斯科·潘乔·比利亚是1910至1920年间墨西哥革命中的风云人物。比利亚确实和好莱坞签了合同拍摄他的战斗场面。为了在战后的墨西哥获得影响力,德国也确实资助了当时的各个革命派别。美国在1917年时终于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部分原因就在于齐默尔曼电报被公之于众。在那封电报里,德意志帝国以与墨西哥结盟为条件要求墨西哥进攻美国。所以我觉得把墨西哥革命融入我们的故事也是一个完全合理的选择。马里亚诺·阿兹拉并不是比利亚的私人医生,事实上,他是一位不错的作家,他那些描写墨西哥革命的小说和故事非常出众。
提到名字的那两位日本科学家丰田佐吉和御木本幸吉也是真实的,丰田佐吉就是丰田公司的创始人。赫斯特的手下菲利普·弗朗西斯也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真名是菲利普·狄芬多夫。不过他不大可能是德国间谍,在《歌利亚》里也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在美国的德国人都受到了迫害,其中也包括了我的几位太叔。
这个系列和真实历史的最大不同不是那些细节问题,也不是我所幻想出来的科学技术,而是大战的进程本身。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叫作利维坦号的飞艇造访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机械阵营”),切断了俄国的食品供应。英军发动的试图强行突破海峡的加里波利战役漫长而血腥,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俄国的军事实力也受到了削弱。而且德国人并没有袭击纽约的肖勒姆,美国又中立了三年的时间。与此同时,战争陷入了可怕的僵局,等到结束时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为恐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搭好了舞台。
不过在《歌利亚》的结尾,我所幻想的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德国人的盟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强,这都多亏了利维坦号上勇敢的全体官兵。那个世界里的欧洲应该会更快从战争中恢复,更容易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悲剧。阿列克和德琳无从看到我们的世界,也无从知道他们给自己所处的世界带来了多大的不同,这真是太可惜了。
不过补充一句,他们正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呢。
  
[1] 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为了迎合底层读者的情趣而兴起的一种煽情主义新闻写法,以犯罪、凶杀、色情为主要报道内容,使用惊悚的大标题、富于煽动性的故事和大幅照片吸引读者。

推荐阅读:
  • 《沙丘》六部曲合集
  • 《波西杰克逊》系列合集
  • 《猎魔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