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方奇幻小说网 > 百鬼夜行-阳> 【第拾壹夜】青行灯

【第拾壹夜】青行灯

1

我,有手足。

——我这么感觉。

“感觉”这种说法似乎很暧昧,但我只能这么说。

因为,我不知道究竟有没有。

不,不会不知道。我没有兄弟,也没有姐妹;也不是曾有过而手足逝世了,完全没有存在过的痕迹。在户籍上,我是独子。

但不知为何,我就是觉得有。

以前,我常在无意识中去确认我户籍上的名字旁边是否还有别的名字。需要誊本、抄本的机会不少,因此每回我都会确认。

不管查看多少次,文件上我父母底下的孩子就只有我一个。

其余全是空栏。没有任何除籍或抹消的痕迹,亦无任何但书,干干净净。即使是誊本,亦等同于公家文件,因此不可能草率记载,更不可能每一次看,内容都不相同,但……

我就是忍不住要确认。

我不是怀疑户籍,也不是怀疑自己的眼睛,也绝非在看的时候强烈质疑上头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上头不会有东西,却仍半出于习惯地逐栏检视,如此罢了。因为我早就知道结果,纵然确定了真的没有,也不特别感到失望。

只是心里会萌生些许怪异感。

我没有兄弟姐妹。尽管没有,每回看户籍,都会感觉到一丝扞格。只是这样而已。

那小小的疙瘩,正是我之所以说“我感觉”的由来。这是微小的谬误。或许是误会、一厢情愿、妄想这一类。

应该就是吧。

结婚时我迁出户籍,成了户主。父母也已入鬼录,我意识到那疙瘩的机会也少了,它在我心中徐徐萎缩了。

不过尽管萎缩,却没消失。介意的频率少了,但任凭马齿徒增,它就是没有彻底消失。

然后过了壮年、不惑,那长年盘踞在我心胸的小疙瘩,化成一股模糊的不安。

有手足,没有手足——这件事已变得无关紧要。不,别说无关紧要了,我根本就没有手足,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那么,为何我会这么感觉?

尽管理智明白,我心中一隅却似乎从未接受过这个事实。虽然疙瘩变小了,但依旧存在我心中。换句话说,我内心某处拒绝接受我没有手足的现实。

这是为什么?

如果是我误会了,那么我误会了什么?

如果是一厢情愿,又怎么会萌生如此一厢情愿的念头?

若是妄想……

那是怎样的妄想?

我开始介意起这些问题。

难道是我的精神出了毛病吗?如果不是,会不会是我忘了什么——而且是重大的什么?我是不是一直都忘了它?

这么一想,我不安起来。

然而,那种愚不可及、微不足道的不安,终究成了注定要埋没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实际上非处理不可的事务日复一日,多如牛毛,若不解决这些,就无法过活。记账、打电话、会客——不,比起这些,穿鞋、吃饭、睡觉、起床这些理所当然之事才是最重要的;暧昧不明的念头,其优先级极低。

我不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了。

我已经够老了。

所以没空为那种问题劳心费神。我日复一日被驱策着,对不安视若无睹地过日子。光是度日,就已如此窘迫了……

有过一场骚乱。

是一场大骚动。

有人过世,而且是社会上的杀人凶案。我以几乎是那起事件当事人的身份过了几天。说是当事人,我也只是刚好撞见命案现场,因此或许该说是相关人员比较正确。也可能曾经是可疑嫌犯。我遭到拘留,接受没完没了的侦讯。

这起事件似乎震惊社会,但没多久案子就破了。破了是破了,但就连作为相关人员的我,仍不确定事件究竟是怎么解决的。警方最后是判断那不是杀人命案了吗?不过无论结果如何、时间有多长,那无疑仍是一场大骚动;而这场骚动,也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事件本身无所谓。它已经确实解决了,没关系了。我的工作与那起事件的中心人物有关,我目前仍从事那份工作。由于发生命案,我的业务量增加到平时的几十倍之多。但幸而这份工作并没有出货期限之类,因此一天的工作量并未大幅增加,但非处理不可的事务变得极为庞杂。

我的工作是管理某位人士的资产,并适当地加以运用。话虽如此,我并非单纯受雇于富豪人家的监事人员。

我说的某位人士,是一名前伯爵,也就是旧华族 [3]。现在他的户籍中只有他一个人,因此他的资产指的便是他的家——旧华族家的资产。

我是某个团体的干部,这个团体是该旧华族家的分家联名设立的,以防止旧华族家拥有的一切财产散尽。

这个团体叫作由良奉赞会。

没错……

令社会喧腾一时、被诅咒的伯爵家——由良家,管理它的财产,便是我的工作。

公卿华族大半是贫困的。据说除了掌握国家中枢要职的一小部分人士以外,几乎都为生计而苦。有家产的人坐吃山空,或是创业然后败光。这些人一辈子没有劳动过,因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历史和声誉没办法填饱肚子。说到没有劳动经验,诸侯华族也是一样的,但诸侯至少还有土地,似乎比公卿华族好过一些。

但由良家的情况有些特殊。

由良家的分家亲戚创业全都成功。

明治中期以后,身为儒学家的由良本家上上代公笃伯爵向众亲戚商借了大笔金钱,在交通非常不便的荒郊僻野,兴建了一栋极其豪奢的宅第。至于由良公笃究竟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兴建这样一栋豪宅,无人知晓。

这块土地埋藏了由良家祖先遗留的财宝——这种玩笑般的流言蜚语似乎被煞有介事地传播着,但不必说,全是空穴来风。

没有那种财宝——应该。

由良家只留下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以及本家与分家之间难以填补的鸿沟。

然而那些原本应该不可能偿还得了的债款,竟奇迹般很快就全数还清了。

据说这全要归功于上代当家行房伯爵——他从事博物学家这种与赚钱沾不上边的职业——娶了暴发户的千金。话虽如此,也不是请妻子的娘家帮忙还债。据说是成亲之后,妻子的家人亲戚陆续死绝,那庞大的资产与权利就这么全数落入由良家的口袋。

从当时的账册来看,动产不动产合计起来,数字相当惊人。许多公司与店铺都成了由良家名下的资产。

要让这些财产就这样被扔进水沟里吗?——分家众亲戚打起算盘来。

若是以一般的见识来看,那是一辈子挥霍不尽的金额,但由良家的情况不同。儒学也好,博物学也罢,由良家的当家都把钱花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管他是做学问还是消遣,在旁人看来都一样,全是浪费吧。由良家代代缺乏社会性,因此实在不可能好好经营公司行号。纵然能停止浪费,资产也绝不可能增加。

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不仅如此……若是由良家再度没落,蒙受困扰的将是众分家。分家不能只是坐视状况恶化。因此众人商议之后,决定以和由良家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相关人士为中心,设立一个代为管理运用资产的组织——由良奉赞会。据说这就是它的来历。

这全是战前的事了,当然我也只是听说。如今回想,我也觉得这件事颇为蹊跷。在华族制度已经废除、爵位也早已失去威望的现代,这难免给人一种时代错乱之感。

然而,时间的流速并非每个地方都相等。由良家的时间停止了。一开始我也颇感困惑。

我是个平民,与华族原本没有任何瓜葛。我也并不富裕,是半工半读的穷学生。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叫有德商事的贸易公司谋事,除了被征兵的那段时期,前后总共任职十年。

战前,我被分配到的工作只比清洁工像样一些;但复员回来后,便被交派会计工作,我努力尽职。

我除了工作以外,别无兴趣和优点,因此宛如拼命三郎般镇日苦干,就只知道工作。

结果我似乎因此受到会长的青睐……

有德商事的会长——创始人由良胤笃,是由良家上上代公笃伯爵的幺弟,也是由良分家会的第一号人物。我受到胤笃先生推举,以从有德商事借调的形式,成为由良奉赞会的理事。

然后我认识到有些地方的时间流速是不同的。

一天是一天,一年是一年——但他们的百年不及我们的一日,我有这种感觉。

附带一提,胤笃先生是在幼时——由良家受封爵位以前,就被送去分家当养子,因此他并非旧伯爵家的人。被送出去当养子的阶段,他就失去华族的资格了。

不知是否因为这个缘故,胤笃先生似乎与我生活在相同的时间里。说得好听,他直肠直肚,热心做生意;说得难听,就是个贪婪的俗人吧。

然而我之前完全不清楚由良家与亲属之间复杂的内情,因此单纯地以为胤笃先生也是旧伯爵家的成员之一,一开始是以胤笃先生为基准去看待那些人的。坦白说,我想得很简单,认为即便是公卿、华族、伯爵之流,也都是胤笃先生那副德行。

然而,由良本家硕果仅存的成员——当家前伯爵,完全不是那样的人。简而言之,他不是一个过日子的人。

我真的为他感到担忧,将大笔金钱托付给他这样的人,确实是个问题。

我在与世俗隔绝的前伯爵,以及宛如世俗化身的会长之间取得平衡,跌跌撞撞地努力执行职务。只管钱的话,没有华族和平民之分,这是唯一值得庆幸的事。但习惯真是可怕,几年过去,我便完全熟悉那种怪异的感觉了。

然后事件发生了。

平衡轰然瓦解。

2

怎么了,平田先生?男人问。

我茫然若失了一阵。

“金额这样就可以了吗?”

“啊——不……”

我没仔细看。我急忙望向明细,但那与其说是明细,倒不如说已经是账册了,而且有好几本,因此无法立刻确定细节。况且我根本不清楚行情。

我不清楚——我坦白说:

“定价——类似定价的数字,这种情况完全无法作为参考,对吧?哎,这本来就是花上百余年搜集而来的东西,货币价值——或者说单位本身就有所变动,而且也得把定价换算成现在的价格……”

那样做意义不大。男人——古书肆说:

“定价是由卖家定的。在工本费上加上手续费等,若是无法回收超过这个数字的金额,就没有出售的意义。进货价加上希望的利润,就是售价,也就是定价。而另一方面,我们古书肆必须优先考虑的是买家希望的价格。这种情况下没有原价。此外,若是买家心目中的价格比定价更低,就必须估得更低一些。从预估的售价里扣除希望的利润,这个价格就是收购价。那份明细上的金额,就是这样估算出来的金额。”

原来如此,思考程序是相反的。

“旧书买卖中,很多时候折价的概念行不通。”

“跟二手货不一样,是吗?”

二手货一般都比新品便宜。

因为使用愈久,就愈会损伤或耗减。使用十年的物品比使用五年的物品价值更低。

是的,与旧货不同——古书肆说:

“要说的话,与茶具相近吧。”

确实,眼前男人的穿着打扮不像业者,给人的感觉更像茶道大师。不过这只是因为他一身和服打扮,也就是我的偏见、成见吧。

“原来如此,不是旧的、污损的就便宜这么单纯呢,没办法机械性地定价。”

“当然,破损的会比完整的价钱更低;但有些时候即使有损伤,仍具有相当大的附加价值。”

“可以当成美术品吗?简而言之,类似书画古董?”

对我这个不懂情趣的木头人而言,那是遥远的世界,但我听说一只茶碗、一幅挂轴要价几万几十万,有时甚至超出这个价钱。

“正确地说,又和古董不同——”

他的声音十分沉稳,很适合谈生意。

“书籍具有形形色色的价值,也和书画古董一样,具有美术品的价值。由于美丽的装帧、出色的封面装帧画,有些书籍也被当成物品,视为艺术品。此外,书籍也具有稀少价值。发行册数极少,或大部分已经佚失,市场上没有流通,这类书籍容易变得昂贵,同时还有历史上的价值吧。如果历史悠久,即使不是名作,要价也不菲。不过还有一个凌驾于这些价值之上的——”

那就是书籍承载的事物——古书肆说。

“承载的事物?”

是指——内容吗?

“意思是写了什么有用的东西,或具有杰出的文学价值——啊,我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该怎么说……”

文学价值又是另一回事了——男人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即使是旧书,也有一定的需要。但一本书不会只因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就身价暴涨。只是被视为名作的作品,比劣作更容易售出罢了。不过一本书是名作还是劣作,是由读者决定的,而读者的标准并不一定。”

是这样吗?

“伟大的学者或评论家姑且不论,内容的好坏,不是凭一介旧书商就能决定的。即使文学家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想读它,对业者来说,它就是商品。我完全是将需要与供给放在天平上测量后,为它安上一个合适的价钱而已。决定它的好坏的,是惠顾的客人。”

“那么你说的内容是……?”

也就是能不能读啊——古书肆说着露出微笑。

“因为书籍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读的。即使不论水平好坏,有内容,才能算是一本书。”

“或许是吧,但……”

“说到底,书上写了些什么,还有那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这些事比美术方面的价值、稀少价值等都更来得重要。比方说,附近的蔬果店老板立志写下生平传记,嗯,印个十本好了。对认识那位蔬果店老板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对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一部珍宝;但对于一般世人而言,它毫无价值吧。不是绝对价值的问题。无论卖得多便宜,应该……也不会有毫无关系的人去买它吧。”

应该没有吧——我回答:

“唔,就你说的来看,买方多么想要它,然后价格是否符合想要的心情,这就是判断价格高低的关键?”

是的——古书肆点点头。

“可是,假设那位蔬果店的老板妙笔生花,文采动人,又会怎样?”

“就算是这样,还是不会有人买吧?毕竟文笔好不好,不亲自读过不会知道。就算免费赠……唔,我的话就不会拿。”

“应该吧。但是假设有人读了它,大受感动好了。或许他会把书拿去借人,或是在公开场合赞不绝口。这么一来,应该会有几个人被勾起兴趣吧。这种情况,不必太多人,光是五六个人对它感兴趣——”

“哦,书就不够了?”

“没错,书只印了十本,可能没办法让每一个想要的人都拥有。无论如何都想得到它的人数超过剩余的册数的话,或许会形成争夺战。若是演变成竞标,即使卖方没有哄抬价格的意思,顾客也会自己加码。不,只是这样的话,应该还不算什么,但假设那位蔬果店老板竟在日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这本书……”

将成为极宝贵的珍本——古书肆说:

“这种情况,书会变得非常值钱。价格会比原价翻涨好几倍,有时甚至会飙出不合理的高价。也就是原本大概免费也没有人要的书,被以远超定价的高价交易。不过对于不清楚这些情况、不了解市场动向的人而言,唔……”

它还是一本废纸——古书肆说,指着账册般的明细。

“古董的话,行情会依据鉴定师的鉴定结果而变动,但旧书无法如此。书籍的价值是极为私人的基准决定的。不会因为有谁说它好,它的价值就因而提高。新书的话,有时光靠佳评就能畅销,但只听口碑买书的人是不会来买旧书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看客人吧。

“哎,客户群改变的话,或许也能机械性地定价;而且阅读这种行为普遍化的话,旧书买卖的形态应该也会跟着改变——”

阅读不是普遍行为吗?我问。古书肆说如果是普遍行为,书应该卖得更好。

“请想想看我国的人口。若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户都买一本书,那么新书的发行册数应该会是现在的千万倍才对。这么一来,出版公司将会跻身承载我国经济的一大产业,而我也可以更抬头挺胸地走在路上。但是依现况来看,只能说读书家、爱书家是极为特殊的一群。”

“确实……如此吧。”

的确,我也曾被骂过“成天看书没出息”。我觉得这种情况的书不一定全指娱乐小说。比方说,在战前,一般风潮都认为写作不是值得男子汉奉献一生的职业。

“我们旧书商仅以这样的特殊族群为客户做生意。这份明细上记载的金额,是基于那类奇特族群愿意消费的预估金额推算出来的收购金额。当然,我也是做生意的,因此就像刚才说的,收购价里已经扣除了手续费。这上头的金额再加上手续费,就是我贩卖的价格。所以若是不通过我们业者,直接与顾客交易的话……可以卖到更高一些的价格。”

“哦……”

“我们也是要糊口的,若是不在收购价上加上佣金贩卖,就没办法维持生计。而这个佣金,有时是一成,有时高达五成。如果能以比我们加成的金额更低的金额卖出去,卖家就可以卖到更高的价钱,而买家也可以更便宜地买到。”

“哦,也就是我们自己来当批发商,是吗?不是以成本价,而是用批发价卖出去?”

资产的运用管理,也就是利用本金钱滚钱。或许是因为如此,我几乎忘了贩卖物品营利这理所当然的事。

“但我们没有出售的方法,也没有渠道。”

“我已经找到可能的买家,也已经在交涉了。”

“这样吗?”

是的——古书肆说,指着明细。

“毕竟量这么庞大,而且有许多珍本。这次我请来十三名同业协助整理,光整理就花了十四天。数量如此庞大,即使分为十四等份——我们也吃不下来。也就是说,像我们这种零售业者,没有买下由良家全部藏书的资金能力。因此即使只有昂贵的书籍,也必须预先找到买家才行。”

“这么快就找到了吗?”

“我刚才也提过……”

幸好我们的客户群十分特殊——和服男人笑道:

“爱书家都是消息通。值得欣喜的是,从昂贵的书本开始,买家都已经决定好了,目前约有三成左右的书籍已经被预订走了。”

“不先看到货品就决定购买了……?”

我再次望向明细,实在不像书籍价格的庞大数字映入眼帘。

“这么昂贵的东西?”

“没错……这样的金额,实在不好光凭信用就逼迫对方先行付款。因此如果平田先生可以接受这份明细的金额,希望可以让我们先将书搬出。我想让客人确定一下货况。不过基于我前面提到的理由,若是平田先生希望直接和对方交易,我也可以将那些买家介绍给您。”

推荐阅读:
  • 《沙丘》六部曲合集
  • 《波西杰克逊》系列合集
  • 《猎魔人》合集